陆逊乘胜追击是否可以灭蜀? 陆逊在猇亭的火攻固然烧尽了蜀军四十余座连营,但当他

康安说历史 2025-11-27 23:49:15

陆逊乘胜追击是否可以灭蜀? 陆逊在猇亭的火攻固然烧尽了蜀军四十余座连营,但当他站在马鞍山的硝烟中时,眼前的白帝城已如铜墙铁壁。这场看似摧枯拉朽的胜利,实则暗藏着东吴无法跨越的战略鸿沟。 刘备败退时仅率残兵万余入白帝,看似虚弱的蜀汉,却在地理、国力、外交的三重防线中,为陆逊的追击划下了天然的终止符。 首先是地理的天堑。从猇亭向西,长江穿山裂石形成瞿塘峡、巫峡,两岸峭壁高达数百米,蜀军败退时已将沿江栈道付之一炬。 东吴水军虽强,却被锁在夷陵以东的平缓江面,无法逆流突破三峡天险。陆逊的前锋曾追到鱼腹浦,却陷入诸葛亮早布下的八阵图残阵,乱石迷宫配合江水回流,让吴军寸步难行。 更致命的是,蜀地的山地作战向来是东吴陆军的短板——江东子弟擅长水网穿插,却在大巴山南麓的沟壑中迷失方向。赵云率江州守军两万驰援白帝时,沿途已构筑起新的防线,每座山头都布满滚木礌石,陆逊的五万大军,连突破永安宫外围都需付出惨重代价。 其次是国力的悬殊。夷陵之战前,东吴总动员兵力不过十万,陆逊手中的五万已是精锐中的精锐。这一战虽歼敌四万,自身亦折损近半,粮草消耗更让江东粮仓见底。 反观蜀汉,虽失荆州精锐,但益州本土仍有八万后备军——诸葛亮在成都实行的"闭关息民"政策,让蜀地在两年内恢复了七成生产力。当陆逊试图西进时,蜀汉的后勤线已退至永安,依托米仓山的粮道,每日仍有千石粮草运抵前线。 而东吴的补给船却被困在夷陵,逆流而上的漕运成本是顺流的三倍,士兵每日口粮从三升减至一升,士气濒临崩溃。 最关键的制约来自北方的曹魏。当陆逊在猇亭纵火时,曹丕正调集二十万大军陈兵荆襄。孙权向曹魏称臣的缓兵之计,在刘备败亡后立即失效——曹丕要求东吴送太子孙登为质,否则南下伐吴。陆逊若执意西进,曹魏必然趁虚渡江,直取建业。 这种两面受敌的风险,孙权赌不起。更现实的是,东吴的核心利益在荆州而非益州:控制长江中游已足够屏障江东,深入蜀地只会陷入"得地不得民"的泥潭——蜀汉投降的黄权曾言,益州百姓"宁为汉民,不为吴奴",陆逊若孤军深入,等待他的将是此起彼伏的山地游击战。 此外,东吴内部的权力结构也不允许灭蜀。陆逊虽为大都督,却出身江东士族,孙权对他的信任仅限于防御作战。 一旦陆逊率军西进,建业的孙氏宗亲与淮泗旧部必然猜忌其割据益州的野心。孙权晚年逼死陆逊的伏笔,早在夷陵之战时已埋下——当陆逊请求追击时,孙权的密令是"穷寇勿追,全师防魏"。 这种对本土将领的提防,贯穿东吴始终:灭蜀需要至少三年的持续用兵,而孙权等不起三年后的权力失衡。 历史的吊诡在于,陆逊的明智恰恰体现在停止追击。他清楚地知道,夷陵之战的胜利不是灭国战的开始,而是三国均势的再平衡。蜀汉虽弱,却保有剑阁天险与成都平原的粮仓;东吴虽胜,却无法消化蜀地的山地与民心。 当曹丕的三路大军在战后次年压境时,陆逊不得不从白帝前线回撤,用夷陵之战的战利品——蜀军的战船与粮草——在石亭阻击曹军。 这场看似遗憾的终止,实则是东吴生存的必然选择:在魏蜀吴的三角博弈中,任何一方打破均势的企图,都只会加速自身的灭亡。陆逊的火攻,烧出的不是灭蜀的希望,而是三国鼎立的永恒。

0 阅读:63
康安说历史

康安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