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到底是不是“外企坟场”,马上要有答案了。 苹果正面临印度380亿美元的罚款。目前苹果正在提起诉讼,认为计算的罚款金额,实在是太离谱了。 印度竞争委员会张口就要钱,理由是反垄断,计算标准竟然是苹果的营业额,这哪是监管,简直是明着抢钱!光看苹果这事儿还不够,翻一翻其他外企在印度的遭遇,你就会明白,印度根本不是什么投资热土,就是名副其实的“外企坟场”。 苹果绝不是第一个在印度被“宰”的巨头,德国大众早就吃过更大的亏。前阵子印度税务部门直接给大众开了14亿美元的税单,创下了印度税务处罚的纪录。 理由说得冠冕堂皇,说大众用“零部件分批进口”规避关税,可大众委屈得很——这模式2011年就获得印度政府许可了,现在突然翻脸不认人,换谁能接受? 更要命的是,大众在印度的日子本就不好过,市场份额还不到2%,去年销售额22亿美元,净利润才1100万美元,这14亿美元的罚款相当于要让大众在印度白干127年才能还清! 现在大众50多批零配件还被海关扣着,经销商都快断货了,1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也彻底泡汤,这哪是营商,简直是逼企业走投无路。 韩国起亚汽车也没逃过一劫,被印度以“错误使用自贸协定优惠”为由,追缴1.7亿美元税款。这些车企的遭遇不是个例,中国企业保变电气的经历更让人揪心。 为了印度市场,保变电气砸了12亿进去建工厂,带着自家领先的特高压技术,本想好好打拼一番。一开始印度政府说得比唱的还好听,又是税收减免又是市场准入承诺,可等工厂建起来、技术教出去,立马就变脸。 2015年突然规定政府订单90%要给本土企业,直接断了保变的活路;后来又搞“本地化率”门槛,70%订单都给了本土企业。 更狠的是逼着保变交出核心技术图纸,300名印度工程师学完技术就集体跳槽到本土企业。最后保变只能1.37亿贱卖股权,十多年累计亏损超1.1亿,12亿投入打了水漂,这分明是一场有预谋的技术收割。 互联网巨头同样难逃魔爪,谷歌就被印度竞争委员会盯上了,一开始罚1.13亿美元,后来虽降到2600万美元,但罪名还是莫须有的“垄断”。 要知道谷歌为了符合印度规定,多次调整应用商店政策,可还是躲不过罚款。更早之前,沃达丰2007年收购资产后被追缴20亿美元税款,这场官司打了13年才了结; 英国凯恩能源因内部重组被追缴14亿美元,拖到2021年才和解;法国保乐力加至今还在跟印度掰扯2.5亿美元的税务纠纷,被逼得直接警告莫迪,说再这样就不追加投资了。 为啥印度这么敢对外企下手?说白了就是经济下行想抢钱,还想靠着打压外资捧本土企业。印度2024-2025财年GDP增速降到6.4%,创四年新低,外资都在往外跑,一年净流出近100亿美元。 这种时候不想着优化营商环境,反而靠罚款填财政窟窿,简直是饮鸩止渴。他们搞阶梯关税,进口整车税超100%,零散件才5%-15%,明着逼外企本土化,可等企业真投了钱,政策说变就变,之前的承诺全不算数。 有人可能说还有外企在印度坚持,可那都是咬着牙硬扛,付出的代价大到难以想象。三星在印度常年面临税务调查,每年都要花大量精力应付;小米被冻结过几十亿资产,至今还在跟印度打法律战。 这些巨头有实力耗,可中小外企早就被拖垮了。印度嘴上喊着欢迎外资,实际做的却是“关门打狗”,先给优惠引你进来,等你扎根了就用政策变脸、罚款、查税各种手段收割,这套“收割三部曲”已经练得炉火纯青。 苹果这380亿美元罚款的官司不管结果如何,都已经撕下了印度“投资热土”的伪装。看看大众的14亿罚单、保变的12亿亏损、沃达丰13年的官司,哪一个不是血淋淋的教训? 这些案例和数据摆在这里,根本不用怀疑——印度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外企坟场”,任何抱着幻想进去的企业,最终都难逃被收割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