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美国海军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原定造70艘的星座级护卫舰,

洛风阐社会 2025-11-28 10:44:55

2025年11月25日,美国海军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原定造70艘的星座级护卫舰,如今宣布只留已经开工的“星座”号和“国会”号,后续所有订单全砍。 消息一出,军迷圈都炸了——要知道首舰“星座”号在船台上都趴了三年零三个月,锈迹都快爬满龙骨了,舰体结构才搭起12%,活脱脱把“快速扩充舰队”的希望,熬成了美国造舰史上又一个笑话。 要说这项目黄得这么彻底,根子其实早就烂了。 当初美国海军搞星座级,打的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算盘,底子用的是意大利成熟的FREMM护卫舰设计,本来想着85%的技术都能直接抄作业,既能省时间又能压成本,2020年定方案时拍着胸脯说单舰成本9.5亿美元,2026年就能交船。 可美国人偏要“画蛇添足”,觉得原版不够“美国味”,非要从头到脚改一遍。 军方今天提一个新要求,明天改一套新系统,动力设备、武器装备、上层建筑全要换美国产的。 AN/SPY-6相控阵雷达要装,“宙斯盾”基线10系统要上,32单元MK41垂发也得塞进去,到最后改得和原版只剩15%的相似度,满载排水量从计划的7400吨飙到8200吨。 更荒唐的是,图纸还在反复修改呢,马里内特造船厂就被催着开工了,工人干着干着没图纸了,只能停工等,三年干出12%的进度也就不奇怪了。 成本自然跟着失控。 原本9.5亿的预算,没几年就涨到14亿美元一艘,美国海军已经砸进去20亿,连首舰的影子都没见着。 要知道这还是固定价格合同,造船厂越干越亏,军方又不肯加钱,僵局就这么摆着。 反观咱们中国的054A护卫舰,50艘都下水了,最新批次10艘一年就造完,对比之下,美国造船业的效率简直没法看。 这事儿带来的连锁反应,比军舰本身更值得琢磨。 对美国海军来说,“快速扩充舰队”的美梦直接碎了一半。 他们本来指望星座级填补佩里级退役后的空缺,既能给航母护航,又能搞反潜,现在项目黄了,70艘的缺口没了着落,五角大楼只能紧急找国会商量,把剩下的钱转去搞更容易造的船。 造船厂的日子也不好过。 马里内特造船厂刚干完濒海战斗舰的订单,本来指望星座级撑场面,现在只能接基于濒海战斗舰改的多任务舰,工人虽然没失业,但生产线等于空转。 更要命的是,这暴露了美国造船业的深层问题——这些年除了啃老本,在标准化建造、供应链管理上全是漏洞,跟其他工业国的差距越拉越大,造舰又慢又贵成了常态。 往大了说,星座级的失败不是个例,而是美国军事工业“重概念轻落实”的缩影。 之前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花了几百亿造了三艘就停了;濒海战斗舰号称多功能,结果到了战场连反舰导弹都没有。 现在星座级重蹈覆辙,说明美军总想着搞“高大上”的装备,却忘了武器最基本的要求是“造得出来、用得起”。 这事儿的意义,更像是给美国军工体系敲了记警钟。 他们总迷信自己的技术优势,却忽视了建造能力的退化。 一边是军方反复无常的需求,一边是官僚体系的低效审批,再加上产业链的空心化,再好的设计也落不了地。 反观中国军工,从成熟型号逐步改进,注重标准化和性价比,这才是“下饺子”的底气所在。 说真的,看到星座级的惨状,我挺感慨的。 美国海军总想靠一两款“神舰”维持霸权,却忘了造舰是个系统工程,不是画几张漂亮图纸就行的。 现在他们把资金转去搞快速生产的舰艇,算是终于踩了刹车,但积弊已久的问题真能解决吗? 有人说这是美国军工衰落的开始,也有人觉得只是暂时的挫折。 你们觉得,美国能补上造船业的短板吗?对比中国的造舰速度,中美海军的差距会越拉越大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洛风阐社会

洛风阐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