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捐8000万竟被骂作秀?香港马会1亿捐款揭开赛马业真实财力

一叶知大事 2025-11-28 10:50:39

原以为霍家基金3000万港元够多了 没想到李嘉诚基金捐了8000万港元 但是他们还不是捐最多的,现在捐最多的是香港马会,他们首批就捐了1亿港元,后续看情况还会继续追加。   在香港,赛马是颇具人气的活动,不少明星常会出现在赛马赛事的观众席上,香港马会也因此拥有不低的公众关注度。   只是过去很多人都有个疑问:赛马赛事的运营看着就不轻松,场地维护、赛事组织哪一项都要花钱,马会真能有足够的盈利吗?直到这次救灾捐款,大家才对马会有了全新的认识。 捐款消息陆续传出时,霍家基金捐出3000万港元的消息先被大家知晓。   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这是一笔分量不轻的捐赠,毕竟救灾不是小事,每一笔钱都能为灾区带来实际帮助。   可没过多久,李嘉诚基金捐出8000万港元的消息传来,这个数字比霍家的捐赠多出近两倍,不少人都意外于这份支援的力度。   但要说起目前捐赠最多的,还得是香港马会——他们首批就拿出了1亿港元,并且明确表示,后续会根据救灾的实际进展,考虑继续追加捐赠。   从这次捐赠情况来看,霍家与李嘉诚的善举已足够让人动容,但香港马会的捐赠更显魄力,首批1亿港元的投入,既体现了其作为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后续可能追加的计划,也让灾区获得持续支援多了一份保障,这份担当值得肯定。   之前大家总觉得赛马行业运营成本高,猜测马会盈利有限,可这次1亿港元的首批捐赠,再加上后续可能追加的计划,彻底打破了这种固有印象,也让大家看到马会的实力远比外界想象中雄厚。   这也说明,有些看似“烧钱”的行业,只要运营得当,同样能积累足够的实力,而在社会需要时,这些机构也能及时站出来承担责任。   不过,捐赠数额之外,公众对不同捐赠者的评价却出现了明显分化。   霍家基金3000万港元的捐赠,收获的几乎全是好评,提到霍启刚家族,大家总会联想到他们一直以来在公益领域的投入,觉得这份捐赠是家族责任担当的延续;   可李嘉诚基金8000万港元的捐赠,却没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甚至有部分人质疑这是“作秀”,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反响,形成了鲜明对比。   更有一些特别的声音出现,有人提出“霍家一直做爱国公益,捐款就该超过李嘉诚”,这种把捐赠金额和爱国直接绑定的说法,很快也引发了更多讨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评价差异,其实和两个家族的过往经历分不开。   霍家三代人在爱国公益领域深耕多年,早年间霍英东先生曾突破重重封锁,为国家输送急需的物资;   到了霍启刚这一代,也始终扎根民生领域,社区服务、公益项目里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这份长期积累的信任,让大家对霍家的善举多了一份天然的认同。   而李嘉诚身上的商业标签太过鲜明,过往在商业领域的一些争议,让不少人对他的行为习惯带着审视的眼光,即便这次拿出8000万港元救灾,还是有人受固有印象影响,无法立刻接纳这份善意。   这种用单一标签定义他人的思维,在公众讨论中并不少见,却常常会忽略行为本身的价值。   可实际上,慈善从来不是用金额衡量的。   不管是3000万、8000万还是1亿,核心都在于捐赠者愿意伸出援手的心意与行动。   有人觉得捐得多就是更有诚意,可每个人、每个机构的实际情况不同,能拿出的力量也不一样,硬要以金额定高低,本身就是对慈善的误解。   更要清楚的是,慈善不该成为“洗白”过往的工具,也不能当成道德绑架的理由——不能因为某个人有过争议,就全盘否定他当下的善举;也不能因为某家机构有实力,就强迫他们必须捐多少。   就像霍家长期的公益坚守值得敬佩,李嘉诚在灾情面前果断拿出8000万港元,这份行动本身也不该被轻易否定,慈善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竞赛。   咱们普通人其实很难真正了解富豪或大型机构的真实财力,纠结谁的家底更厚、谁“应该”捐得更多,并没有太大意义。   反而该看到,像香港马会这样的盈利机构,既能把自身业务做好,又能在救灾时大方出手,这种兼顾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做法,本身就值得认可。   说到底,灾难面前,能真正帮到灾民、能为社区重建出一份力的行动,比任何口头评判都更有价值。   那些捐出去的真金白银,最终会变成灾区需要的物资、重建家园的资金,这才是大家最该关注的重点。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0 阅读:164

评论列表

私人定制餐饮

私人定制餐饮

2
2025-11-28 10:59

有用吗?人已死了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1
2025-11-28 16:39

李嘉诚捐是真捐,但他卖国也是真卖!一码事归一码事!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