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殇:不是打不过,是不敢打!戴旭的话,惊醒无数国人。 戴旭大校再一次演讲

听云诗意 2025-11-28 15:58:57

甲午之殇:不是打不过,是不敢打!戴旭的话,惊醒无数国人。 戴旭大校再一次演讲时说,甲午战争中,清朝从头到尾都有彻底战胜日本的机会,却因内心胆怯错失。戴旭大校直言这场战争不是战败 这话戳中了甲午战败最痛的内核——不是国力不济,不是装备落后,而是统治阶层从根上的畏战心态,把一手不算差的牌打得稀烂。1894年的清朝,北洋水师拥有定远、镇远两艘七千吨级铁甲舰,305毫米主炮威力足以震慑任何日本舰艇,旅顺、威海卫要塞囤积着一百多门克虏伯大炮和数百万发炮弹,单论硬实力,完全具备与日本一战的资本。 甲午年夏天的朝鲜牙山,成了这场怯懦悲剧的起点。日本舰队急着集结,军舰一艘艘零散赶赴战场,这正是清军集中力量突击的绝佳时机。可李鸿章满脑子都是“避战保和”,他派军舰去仁川,不是为了作战,只是想“吓退”日军。有人提议调南洋舰队增援,他却以“岂能吓倭”为由拒绝,压根没想着主动出击打掉日军几艘舰艇,改变力量对比。 丰岛海面的炮声,彻底撕碎了他的幻想。“济远”号指挥官方伯谦接到的命令是在口外警戒,却躲在港内不敢露头,只派一艘老旧木质训练舰向北巡逻,偏偏日军从南面来袭。三艘日本巡洋舰如入无人之境,把清军舰艇咬得半残,还击沉了挂着英国国旗的运兵船“高升”号。船上一千多名清军士兵,明知毫无还手之力,却没人投降,全部壮烈殉国。李鸿章想靠外国国旗避战的小聪明,最终只换来了将士的鲜血。 黄海海战更是让人扼腕。丁汝昌率舰队返航时遭遇日军,“定远”号主炮率先开火,却意外震伤了自己的信号装置。没有了统一指挥,各舰只能各自为战,而这背后,是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死命令,是将领们平日里携眷上岸、疏于训练的积弊。邓世昌驾驶“致远”号冲向“吉野”,想同归于尽,可其他舰艇却因缺乏协同难以跟进;左宝贵在平壤城头浴血奋战,直至中炮殉国,主帅叶志超却弃城而逃,把整座城池和大量军备拱手让人。 日军其实早已撑不住了。战争打了半年,日本国内经济濒临崩溃,海外补给线脆弱不堪,英国也不希望中国被彻底打垮而让俄国有机可乘。李鸿章赴日和谈时挨了一枪,世界舆论都偏向中国,日本主动提出减免一亿两赔款,这正是他们心虚的表现。可清廷上下没人敢抓住这个机会强硬反击,反而觉得捡了大便宜,赶紧签下《马关条约》。 这场战争的败因,早已刻在统治阶层的骨子里。慈禧要办六十大寿,海军经费被挪用修建颐和园,北洋舰队成军后就再没添过新舰;朝堂上主战派盲目自大,主和派一味避战,派系斗争远胜于抗敌决心;李鸿章明知日本是“肘腋大患”,却始终没有明确的作战计划,只想靠列强调停苟且偷安。他们怕战争动摇统治,怕打仗损耗实力,唯独不怕国家主权丧失、百姓流离失所。 一百多年过去,甲午之殇早已不是单纯的历史教训。它警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止于装备和财富,更在于民族的勇气与担当。没有敢战的决心,再先进的武器也只是摆设;没有团结的意志,再雄厚的国力也难以凝聚。历史不会重演,但教训必须铭记,唯有摒弃怯懦、凝聚共识,才能在时代的风浪中站稳脚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55
听云诗意

听云诗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