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交锋好几天了,怎么一直没见巴基斯坦替中国发声? 11月11日中午,巴基斯坦首

风吟写枪啸 2025-11-28 16:27:50

中日交锋好几天了,怎么一直没见巴基斯坦替中国发声? 11月11日中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地方法院门口的自杀式炸弹袭击造成至少12人死亡,恐怖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迅速宣称负责,而此时距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涉台不当言论已过去四天。  2025年11月7日,在众议院安全保障委员会上,高市早苗回应在野党质询时,将台湾问题与日本集体自卫权挂钩,声称台海封锁可能构成东京的“存亡危机”。这番话迅速传开,中国外交部次日即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强调此类言论粗暴干涉内政,违背中日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原则。北京多次要求日方收回,但高市坚持称其符合政府一贯立场,不予更正。争端升级后,中国暂停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发布赴日旅游警示,称日本治安恶化并受涉台言论影响。国际社会反应不一,美国低调处理,韩国和俄罗斯则公开批评东京挑衅。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在11月1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直指高市言论助长日本军事化,强调莫斯科坚定支持北京主权主张。朝鲜国防相努光哲通过官方媒体,斥责日本为帝国主义余孽,宣布加强区域防御以维护盟友。两国的明确背书,形成对日压力网,凸显中俄朝在东亚事务上的协调一致。这类表态不只外交姿态,还涉及地缘战略考量:俄罗斯视日本为北方领土争端的对手,朝鲜则借机强化反日叙事。相比之下,巴基斯坦的安静显得格外突出。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核心伙伴,伊斯兰堡以往在涉华议题上从不含糊,这次却限于联合国场合的程序性支持。 巴基斯坦的沉默,根源于国内多重危机交织。经济困境首当其冲,今年上半年,总公共债务已攀升至2868亿美元,占GDP比重达70%,外债918亿美元。到期还款压力巨大,300亿美元的短期债务需紧急应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虽批准70亿美元援助,但附加严苛条件:提高销售税至18%,压缩能源补贴,冻结公务员薪资。这些措施直接推高通胀,纺织业等支柱产业因电力短缺而停摆。拉合尔街头,工人失业率升至15%,家庭开支捉襟见肘。财政部官员每日埋首IMF报告,谈判桌上争分夺秒,却难掩资源枯竭。外交部发言人虽提及支持联合国2758号决议,但无力在东亚风波上投入精力。高调发声需耗费政治资本,在经济命脉岌岌可危时,优先级自然倾斜向求援渠道。 11月10日,新德里红堡附近汽车爆炸,造成13人死亡,印度指责巴方支持跨境武装,德里议会外抗议浪潮涌动。次日,伊斯兰堡法院门前自杀炸弹袭击,12死27伤,巴基斯坦塔利班分支“正义运动”迅速认领。袭击者试图混入大楼未果,转而炸毁警车,现场血迹与文件碎片散落一地。内政部长穆赫辛·纳克维赶赴现场,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国防预算已达520亿美元,但仍不及印度787亿美元的1.5倍。克什米尔实控线,T-90坦克连夜集结,JF-17战机巡逻架次增至三倍。“沙欣-3”导弹进入战备,技术员日夜检查核接口。印度情报显示“朱砂行动”升级,巴方哨所增兵,士兵在寒风中轮班警戒。 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什图省的反恐战场,同样硝烟弥漫。今年1月,军方在开伯尔省三次突袭,击毙30名武装分子;4月,又毙15人。但袭击如野草春生,塔利班与分离势力勾连,铁路爆炸频发。俾路支解放军针对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下手,3月劫持列车,挟持450名人质,巴特种部队清剿33名分子,付出生死代价。安全部队分兵把守检查站,卡车缓慢通过,士兵用镜子探底盘,防范炸弹。国内贫困率超40%,俾路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却开发滞后,分离主义借机煽动青年。军方虽激活国家反恐局,提升情报共享,但人力物力捉襟见肘。边境炮声与爆炸余波,远比东亚辩论来得切肤之痛。 中日争端虽关乎国际道义,但对巴基斯坦而言,喜马拉雅山脉阻隔,犹如遥远回音。联合国场合,巴驻代表阿西姆·伊夫塔哈尔·艾哈迈德投下赞成票,重申2758号决议,支持一个中国原则。这类表态限于投票层面,无需额外资源,却体现战略一致。外交资源须用在刀刃上:经济援助谈判,或关乎本土安全的议题。高调介入东亚,只会分散注意力,加剧后院不稳。俄罗斯和朝鲜的明确支持,凸显大国博弈的灵活;巴基斯坦的务实,则是小国在夹缝中的生存之道。 巴基斯坦的困境,不是立场动摇,而是现实枷锁。债务链条缠身,安全警铃长鸣,外交如履薄冰。2025年安理会非常任席位上,巴方将借机深化与中方协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但在伊斯兰堡街头,爆炸的回响提醒:家门口火势未灭,哪顾得上远方风雨?这种沉默,折射出南亚地缘的复杂:盟友间的情谊,经得起考验,却也需体谅各自的苦衷。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风吟写枪啸

风吟写枪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