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

探修説 2025-11-28 16:42:08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话让很多人纳闷——他明明生在宁波,长在上海,怎么就把万里之外的美国认作祖国了? 要解开这个事,得从他18岁那年的选择说起。 1949年,这个穿长衫的中国少年揣着母亲缝的棉袄登上赴美邮轮,哈佛校园里的落叶还没踩热,就一头扎进麻省理工的机械实验室。 那时候的美国正处在半导体革命的前夜,德州仪器的厂房里,年轻的张忠谋跟着美国工程师们琢磨锗晶体管,从良率10%的废品堆里扒拉出20%的奇迹。 这一待就是25年,从基层工程师做到集团副总裁,连说话都带着德州口音的卷舌音。 他的办公室里常年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另一张是美国50个州的公路网。 在德州仪器的黄金年代,他亲眼看着美国如何用技术标准、专利壁垒和全球分工织成一张大网,把芯片产业的核心攥在手心。 1987年回台湾创办台积电时,他骨子里还是那个美国半导体体系的信徒——只做代工不碰设计,用英文签合同,连厂房设计都照搬德州的无尘车间。 这种"美式分工"让台积电迅速崛起,却也让他的思维永远停留在1960年代的全球化蜜月期:只要跟着美国定的规矩走,技术优势就像永动机。 可他忽略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人是会认地方的。1942年穿越日军封锁线去重庆读书时,他在南开中学的操场捡过弹片;1945年回上海念南洋模范中学,弄堂里的生煎包香了整个青春。 这些刻在骨子里的中国记忆,被美国25年的西装革履层层包裹,最后只剩下"美国人"这个最简化的身份标签。 就像他总说"台积电是全球公司",却在2020年听从美国指令断供华为,这不是生意人的算计,而是身份认同的本能反应——在他的认知里,美国的技术霸权就是全球秩序的基石,维护这个基石比什么都重要。 更深层的矛盾藏在台积电的车间里。亚利桑那州的新厂原定2024年量产,却因为招不到足够的工程师一拖再拖,台湾派去的技术主管对着美国工人直挠头:"我们的工程师都是硕士起步,这里连熟练技工都难找。" 张忠谋不是没看到美国的问题,他在访谈里提过人才短缺、成本高企,可转身又说"美国仍然是希望"。这种矛盾就像他办公桌上的咖啡杯——杯身印着台积电的logo,里面装的却是德州仪器时期养成的口味。 他太清楚美国的衰落,却更害怕失去那个塑造了他一生的精神祖国。 最让人唏嘘的是他对中国的误判。2023年说"大陆再多钱也做不出高端芯片",可同年合肥长鑫的12英寸晶圆厂已经量产19纳米DRAM。 他不知道,当中国工程师在实验室啃下EUV光刻胶的硬骨头时,用的正是他当年在德州仪器熬夜攻关的那股子狠劲。 这种误判不是技术差距,而是世界观的鸿沟——在美国精英的思维里,技术是可以用钱和专利堆砌的商品,却忘了在中国,芯片是一代人的尊严,是文明的韧性。 如今94岁的张忠谋住在台湾新竹,偶尔翻翻《张忠谋自传》下册,里面夹着1949年赴美时的船票。 那个从宁波走出来的少年,最终成了美国半导体帝国的传教士,却在暮年见证着自己信仰的体系出现裂痕。 他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代华人精英在时代洪流中的身份漂泊:当技术超越国界,国籍沦为标签,唯有血脉里的乡音,永远骗不了自己。

0 阅读:1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