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召回,国家这么多兵不够用的吗?五大战区,有战区是不能动的,预防边境,国防安全。只要作战就会有兵力消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些是需要人来补的,还有应对突发事件,毕竟人心难测,有战争,但也要稳定社会秩序等等之类的。 先说说五大战区,这可不是地图上画圈的摆设。东部战区盯着台海和东海的风浪,南部战区守着南海的岛礁,西部战区要防高原边境的严寒,北部战区盯着东北亚的动向,中部战区既是核心腹地的屏障,又是随时能支援各方的预备队。每个战区的兵力都是“钉在”专属防线上的。 就说西部战区的边防兵,在海拔5000米的哨卡守着,新兵上去先得扛一周高原反应,这种“定制化”兵力根本没法随便调。去年国防部例行发布会里说得明明白白,战区兵力遵循“专防专备”,动一个方向的兵,等于给边境开了个口子,这种风险谁也不敢冒。 有人抬杠:从别的地方调兵不行吗?还真不行。现代战争早不是人海战术,但兵精的前提是每个环节都不掉链子。老祖宗说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得改成“兵马未动,保障先行”。你以为打仗就是扛枪冲?一辆主战坦克开出去,得有后勤兵算着油耗,维修兵盯着履带,通信兵保着信号,医疗兵备着急救包,缺一个岗位,坦克就是堆铁疙瘩。 俄乌冲突里这教训太深刻了,俄军装甲集群冲得快,后勤卡车却跟不上,油弹供不上只能原地“趴窝”。咱现役兵力够用,但真有突发情况,前线伤亡、后勤补位都需要人,新兵练三个月未必能摸熟装甲维修流程,老兵归队拧上几个螺丝就能让坦克重新开起来,这才是召回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老兵要守的是后方战场。国防这俩字,一半是防外敌,一半是稳家里。前年河南新乡暴雨,卫河决堤淹了十几个村子,最先扛着冲锋舟赶到的不是现役部队,是当地的老兵应急队。队长王磊退伍前是舟桥兵,他带着二十多个老兵,扛着冲锋舟在齐腰深的水里走了三公里,把被困的老人孩子一个个抱出来。有个老兵自家超市被淹了,却先帮邻居搬物资,说“在部队学的就是‘先保群众’”。这种时候老兵比临时志愿者顶用,们听指挥、懂战术,搭帐篷、疏通道都是熟活儿,往灾区一站,老百姓心里就踏实。 这还只是天灾,要是遇到城市断水断电、公共卫生事件这类人祸,老兵的作用更突出。现役军人的主业是备战打仗,总不能让边防兵从高原下来去社区送菜吧?但老兵组成的预备役就不一样了。退役军人事务部2024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有230多万老兵加入了地方应急队伍,他们平时是快递员、个体户、工程师,接到通知就能秒变战士。 有人说“现在是和平年代,哪来那么多事”,这话太天真了。人心难测,国际上的摩擦就没断过。去年菲律宾在南海仁爱礁搞小动作,咱们海警船现场处置,后方的预备役就已经集结待命,万一局势升级,老兵就能补到通信、后勤岗位,让现役部队专心应对前线。而且召回不是让老兵坐班,是定期归队练新装备。 老兵身上最宝贵的,是那股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若有战,召必回”不是贴在退伍证上的空话。去年有个新闻,西藏退伍老兵扎西,接到召回通知时正在自家奶茶店忙,他立马关了店门,给妻子留张纸条“部队叫我,放心”,就往集合点跑。这种默契和担当,新兵得练一两年才能养成。咱们的国防体系,就像一栋房子:现役军人是承重墙,撑着整个框架;老兵组成的预备役就是圈梁,把力量串起来,缺一不可。去年国防部表彰的“国防先进个人”里,有一半是退伍老兵,他们在边防巡逻、应急救援里的贡献,一点不比现役少。 所以别再纠结兵够不够了。咱国家现役兵力足够保家卫国,但国防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是时时刻刻的准备。召回老兵,不是让他们去当替补,是让他们守好关键岗位;不是兵力紧张,而是国防体系越来越成熟,知道哪里需要经验,哪里需要补充。就像家里备灭火器,不是盼着着火,是万一出事能马上用上。 平时在各行各业发光,需要时立刻披上军装;战时补位前线,灾时守护家园。这就是老兵的意义,也是召回他们最硬核的理由:国防的底气,从来不是靠某一群人,是靠每一个“若有战,召必回”的中国人。这声“召必回”,从来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