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抵制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不打仗优点满满,一打仗全是短板?随着福建舰海试进程的推进,针对中国核动力航母的话题愈发增多,同时也出现一些争论,部分人员坚决抵制中国建造核动力航母,宣称不打仗优点满满,一打仗全是短板。 其实这种论调不仅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被一些早就过时的信息给误导了。 一支远洋舰队,指挥官最焦虑的是什么?往往不是对手的火力有多猛,而是自己船队的油还够烧多久,那些认为常规动力航母已经足够的人,常常忽视了一个现代海战最基本的逻辑:每一次补给,都意味着增加一次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的风险,也意味着多一分被打击的可能。 这可不是凭空想象,美国人当年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专门搞过一次极其严苛的对比。美国审计署让常规动力的“肯尼迪”号航母与核动力的“尼米兹”号航母,在相同条件下跑了一趟长达8600海里的远程奔袭。结果一出来,高下立判。 核动力的尼米兹号抵达目的地后,动力舱燃料还是满的,因为它压根不烧油,这意味着它能立即投入战斗,舰载机随时可以升空。 而常规动力的肯尼迪号就没这么潇洒了,它抵达战区后的首要任务,是赶紧找到补给舰续上油,如果不这么做,这个几万吨的大家伙就会变成漂在海上的铁棺材。 更致命的差距在于载油量。常规航母为了自身航行,必须携带大量重油,这就大大压缩了航空煤油的装载空间。 数据显示,同等级别下,尼米兹号能携带350万加仑航空燃料,而肯尼迪号只能装下180万加仑,少了将近一半的舰载机燃料,就意味着出动架次减半,或者持续作战时间缩短一半。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说到这里,必然会有人拿出那个最经典的反对案例——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时美国海军确实遇到了尴尬,7艘常规航母去了5艘,而5艘核动力航母只到了1艘,于是,“核动力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说法便流传开来。 但这个结论忽略了关键的背景信息。那4艘没能出动的核动力航母,并非自身出了故障,而是正好赶上了反应堆更换燃料的大修周期,那个年代的老式反应堆,使用十几年就得开膛破肚换料,一折腾就是好几年。 然而,用几十年前的技术局限来评判今天的选择,显然是错误的,现在美国最新的福特级航母,其反应堆堆芯寿命已经高达50年,实现了与舰体同寿,这意味着它从服役到退役都不再需要更换核燃料,过去那种趴窝数年的情况,在技术进步的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很多人觉得核动力航母造价太高,万一战损,损失惨重,这种观点陷入了“省钱思维”的误区。航母这种国之重器,真正花钱的大头是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成本。 常规航母几十年烧掉的燃油,以及为其服务的庞大补给舰队的开销,总成本甚至可能超过核反应堆。 更重要的是,战争不是做生意,在远海大洋,如果航母因为缺油而丧失机动性,或者因为舰载机燃料不足而无法有效作战,那就算造得再便宜,也只是给对手送上门的大号靶子。 对于我们而言,海军的目标是走向深蓝,维护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在没有岸基支持的遥远海域,核动力航母这种“无限续航”的移动国土,是无可替代的战略支柱。这不仅是关于一艘船的动力选择,更是决定一支海军未来能走多远、能有多大作为的根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