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媒体突然报道了:受中日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在日本的越南务工群体因为中国游客减少,正在经历解雇和减薪潮。 越南媒体这则报道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唏嘘又意外。谁能想到,中日之间的关系波动,最后居然会把涟漪传到异国他乡的务工群体身上,让一群在日本讨生活的越南人成了间接受害者。这波连锁反应,藏着的门道可比表面看着复杂多了。 很多越南人愿意咬咬牙背井离乡,跑到千里之外的日本去打工,说到底还是国内收入水平实在有限,难以支撑家庭体面生活,这些年越南虽然也在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最新一轮涨幅甚至达到7.2%的历年新高,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中小企业压根扛不住成本压力,不少企业要么裁员要么压缩薪资,就算涨薪也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在老家的工厂或农田里辛辛苦苦忙活一整天,挣的钱刚够一家人勉强糊口,想给孩子多攒点学费、给老人改善点医疗条件都难。 后来许多越南人听说日本打工的薪资比国内高出两三倍,哪怕是干最累最脏的活,也能多挣点钱寄回家补贴家用,所以不少越南年轻人宁愿忍受思乡之苦,也要通过技能实习签证等渠道踏上这条跨国务工路。 而日本这边,早就被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困扰多年,少子老龄化的加剧让这一困境雪上加霜,年轻人数量持续减少,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更是寥寥无几,像酒店客房深度打扫、餐厅后厨通宵帮工、景区周边杂役保洁这些又累又繁琐、薪资还不算顶尖的活计,本地年轻人压根不愿接手,岗位常年处于空缺状态。 正好越南有大量愿意吃苦、对薪资要求相对灵活的劳动力,双方算是一拍即合。现在在日本的越南人已经超过55万,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外国务工群体之一,这些人大多扎在酒店住宿、餐饮服务、免税零售、景区配套这些和旅游紧密绑定的行业里,靠着旅游业的红利挣着辛苦钱,也成了日本低端服务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之前中国游客往日本跑的势头有多猛,不用多说都清楚,根据权威数据统计,2024年日本共接待国际游客约3690万人次,其中中国游客就有600万人次,占总量的16.4%;到了2025年1到7月,中国赴日游客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超过了2019年同期的440万人次。更关键的是,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远超其他国家游客,是日本旅游业名副其实的“提款机”,不少旅游相关行业都指着中国游客撑场面。 而这些在日的越南人里,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专门盯着中国游客服务的——有的在免税店当导购,专门花时间学了基础中文,就是为了精准对接中国顾客,帮忙介绍化妆品、电子产品,手把手办理退税手续;有的在酒店做前台或服务生,重点负责接待中国旅游团,熟练掌握入住流程和周边游玩攻略,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解答行程疑问;还有的在景区周边的餐厅当服务员,靠着几句“你好”“谢谢”“要辣吗”的中文就能精准对接点餐需求。 可随着中日关系紧张,这一切都变了,国内相关部门郑重提醒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多家航司也陆续推出赴日机票免费退改服务,这直接引发了赴日旅游的退订潮,多家旅行社的数据显示,近期赴日订单退订率超过五成,东日本国际旅行社单日退订量甚至达到七成,北海道部分酒店单月就收到70笔中国游客的取消订单。 游客一少,日本旅游业直接遭了重,核心商圈的免税店门可罗雀,北海道的温泉酒店入住率直线下滑,景区周边的餐厅从之前的一座难求变成了半空状态,销售额更是断崖式缩水,这些行业本身就是薄利多销的模式,利润空间有限,根本扛不住这种突如其来的冲击,最先想到的就是裁员减薪来压缩成本,毕竟对他们来说,活下去比保障务工者权益更重要。 那些专门服务中国游客的越南务工者,自然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不少人毫无征兆就收到了解雇通知,连缓冲找下家的时间都没有,更让人无奈的是,日本给外国劳工的技能实习签证管控严格,换工作的程序极其繁琐,光文书工作就要耗两个月,期间的房租、生活费还得由管理机构承担,很少有机构愿意接手,这意味着他们一旦失业,大概率只能被迫遣返。 没被解雇的也没好到哪去,要么被安排无薪休假,要么工资被大幅削减,有的甚至直接腰斩,原本指望多挣点钱给家人盖新房、供孩子读书的念想彻底泡汤。更让他们焦虑的是,寄回越南老家的钱也跟着缩水,家里的生计瞬间变得紧张,老人的药费、孩子的学费都成了难题,原本充满希望的跨国务工路,突然就走到了死胡同。 说起来也挺唏嘘,这些越南务工者没参与任何国际纷争,甚至对中日关系的紧张都一知半解,只是想在异国他乡靠自己的力气挣点踏实钱,却莫名其妙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你觉得这些越南务工者冤不冤?日本旅游业接下来该怎么应对这种过度依赖带来的风险?对于这种大国博弈下的普通人困境,又该如何规避?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