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为何“不喜欢中国却致谢”? 一位日本学者:“我不喜欢中国的历史扩张,但必须感谢中国发明了造纸术与印刷术,推动了日本文字与文化的传承。”这番矛盾的话,实则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关键密码,也存在对历史的认知偏差。 先解“致谢”的根源:日本早期并无本土文字,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后,才开启文明记录的篇章。奈良时代,日本学者借汉字创造“万叶假名”记录日语;平安时代更衍生出平假名、片假名,汉字至今仍是日语核心组成部分。而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入,彻底改变了日本文化传播格局——此前靠手抄的典籍得以批量印制,《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国史才得以留存传世。 再辨“历史扩张”的偏差:古代中日互动更多是文明互鉴,从遣唐使求学盛唐制度,到鉴真东渡传播佛法,核心是文化交流而非所谓“扩张”。这种双向交流,正是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位学者的表态,恰恰印证了中华文明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文明的传播从无国界,造纸术、印刷术早已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看待历史当摒弃偏见,从交流中读懂文明共生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