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真的强烈推荐,这是一本警醒世人,摆脱乌托邦的书。

紫色罗兰 2024-05-11 03:45:16

终于大致看完了《1984》。

被网友推荐去搜索《1984》,发现居然有很多版本。对比了一下,选出来自认为语言最合自己胃口的一本。

“晏天”翻译的这本。

就拿书籍前两段来对比一下。

这是一个明朗清冷的四月天,钟刚刚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快速溜进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下巴紧抵着胸,试图躲避冷风,然而他的速度不够快,没能阻止一股打着旋儿的沙尘跟着他进门。

走廊里弥漫着一股煮卷心菜与旧地毯的气味。走廊尽头的墙上,钉着一张大得过分而不适宜室内展示的彩色海报。海报上只有一张巨大的脸,一米多宽——脸的主人约莫四十五岁,胡须乌黑浓密,轮廓粗犷英俊。

以上是我选择的晏天翻译的版本。

这是四月里的一天,天气晴朗却又寒冷,时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快步溜进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他低垂着头,想躲过阴冷的风,但动作还是不够快,没能把一股卷着沙土的旋风关在门外。

门厅里有股煮卷心菜和旧床垫的气味。门厅那头钉着一张彩色宣传画,大得不适合钉在室内,上面只有一张巨大的面孔,宽度超过一米。那是个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蓄着浓密的黑色八字胡,面相粗犷而英俊。

这是另一个版本。

也许有人更喜欢后者,不得不说的是后者的导读干货非常多,用词准确,总之就是偏“干货文”的语言。我本人看故事,更喜欢故事性的语言,看文案比较喜欢干货文,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呢[呲牙]

时间有限,无法仔细地看完这本书,但是就只是搜索了一些《1984》的读后感,就深受震撼。

奥威尔构想的那个政治集权主义,人人被电屏监控,没有自由可言的社会,真的太过具象了,简直就像一座宏伟而又高深城池的城堡耸立在眼前,不是3D,是5D效果的。(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打开了我思想魔法的又一扇大门。)

在那个地方,从经济,到等级制度,再到历史文化,甚至到人的思想,都被圈禁与捆绑。

掌权者们指鹿为马,画地为牢,更改历史,洗脑思想,用权力来打压人性,限制人的自由。

这本书出版于1949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

有人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中国近现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大事件。

是的,奥威尔构想的世界与当时还没发生的未来惊人的相似。也许生性淡薄,我对政治不是特别感兴趣,所以看完此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完全就是一部天才的预言小说。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普通,我对这种早几十年能够预测未来几十年后发生的事情,并且预测地那么精准的这种技能非常佩服,这对我极具吸引力,所以一定会再抽时间细细品读这本书。

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预测能力跟现代科技比,究竟哪个更高明?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没有怎么去了解科技,这是我很遗憾的。之后一定会花时间多看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下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科技。也许就能知道大概的答案了。

但是奥威尔以及包括刘慈欣和克拉克等一类的科幻小说作家,我真的是非常佩服的。

他们让我们看到广阔的未来,并且点亮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1984》真的强烈推荐[赞],这是一本警醒世人,摆脱乌托邦的书。

也是一本告别玛丽苏白莲花,鉴别绿茶反pua的书。

就是结局有点悲剧。总的来说,值得反复阅读!

我今天有点相信“一切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了。

因为我昨晚看这本书之前正巧写了一小段社会视觉观点的小诗。这些个观点源于昨天刷了一些视频,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某公园斗殴,某某要告全网博主,,,等,让我感觉暴力文化的再度兴起,以及现代科技对我们私人信息的掌控。

因为一个人的恶意

发到一个群里

又来一些人

不断传播

转发到更多的群

这份裹挟着无边恶意的视频

不断传播

发酵

形成一张巨大的网

也形成一座足以压垮人的大山

人言可畏

三人成虎

加上网络的传播力度

威力数万倍增长

这份恶意又渗透至

更多可以监测

批判

和打击人

的新科技之中

甚至被他们发展成一种文明

当然

从如今网爆的频繁来说

这种文明早已形成

从农村,三四线城市起源

到容易滋生黑暗的地方发展扩大

最后一发不可收拾

未来是什么样的?

人文正在复古

旧时代的思想

将再次席卷而来

历史再次重演

文明将再次洗牌

为什么信息科技发展最快?

为了制约旧思想的卷土重来。

更高端的科技

掌握着所有人的故事

一切龌蹉将在太阳底下

无所遁形

将有更高端的文明

制约和判决

阴暗暴力的文化

创新与科技

将是未来的通行证

没有之一

很多人说自己把手机放在口袋里,自己无意间说了一句话,就被大数据捕捉到,到了晚上躺到床上,打开手机的时候,它就好巧不巧地推荐你今天提到过的内容。很多人说试了几次,亲测属实。对比《1984》,真是细思极恐。

当然这种言论多少有些个人主义,就像总有人说头条君不给推荐,还有其他各种说法一样,也许无心但难免制造了焦虑恐慌。其实没有那么多事,也影响不了我们的生活。

战争,霍乱,暴力,被监视,被科技淘汰,被外星文明侵略?

有些事自古存在,有些担忧一直都有,但生活的脚步依然向前,人们永远更关心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1984》里面的世界容不下尖锐的思想,之前的社会环境也近乎如此。好在现代文明更加先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府和世界鼓励创作,鼓励进步。而且社会对很多新思维和新现象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幸福而文明的社会。[赞][赞][赞]

昨天在抖音看到一个采访视频,采访一堆老人,他们都是经历了大半生的人,他们说,菩提本无树,人啊,过好自己就行了。

是的,每个人活好自己,这个社会也就好了。

0 阅读:0

紫色罗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