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学习高压孩子忍不住焦虑,如何培养孩子的“松弛感”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4-30 21:16:40

01

孩子的焦虑从哪里来?

投射性认同与再内射

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被社会背景、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认知影响,

自身有很多没有被看见的恐惧,对未来的不确定有很多担心,会通过投射性认同在无意识传递给孩子。

“我受不了生活的变动,所以我感觉你也承受不了”

“我从小到大都不快乐,所以看到你快乐,我就很不爽,我要用你写完作业了吗、你怎么没考前十名来打压你的快乐,这样我就不是一个人在受苦了”

这是投射。

孩子小,人格还不够健全,很容易认同父母的投射,于是他变得不能承受一点变动带来的压力,他承担了父母的焦虑。

当孩子变得敏感、面对挫折感到困难的时候,会加重父母的焦虑,父母反过来又一次印证了自己的焦虑是对的,就会出现再次的投射,这部分慢慢被孩子内化进自己的人格里,于是形成了孩子的人格。

投射性认同是具有塑造人格的防御机制。

也就是说,孩子的人格是父母不断投射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父母的嘴是开过光的」。

因为你的语言和行为就是你人格的体现,会通过语言和行为在无意识中传递给孩子。

父母人格中的特点成为孩子的“出厂设置”,成为家族的“传家宝”。

在做咨询时,我发现父母有很多「全能幻想」——我一使劲,孩子就更有学习动力。

这也叫「未分化」,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就像是自己的手脚一样,自己想怎么动就怎么动。

实际上,我们想让孩子通过听话来安抚我们自己的焦虑。

所以,当孩子产生厌学的状况时,是孩子在跟父母分清界限,他在告诉你这个事是我的事儿,不要你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家长越着急,孩子就越不能复学的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收回投射,即面对现实,拥抱松弛感。

松弛感不是躺平,不是摆烂,松弛感是在我能做的事情上,我竭尽全力把它做好。

在我做不到的不可控的事情上,我允许我允许一切发生。

02

焦虑的不同级别带来的不同表现

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像兴奋、忧伤一样,是我们情绪大家族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焦虑是由一个不愉快的感受加上对可怕事件的猜想构成的。

也就是说,焦虑的担心都是指向未来的,没有发生的事件。

焦虑都是对幻想的担心,不是现实事件。

焦虑是无意识中出现的恐惧,启动了防御机制,是潜意识冲突的表现。

焦虑按照层级分别为:超我焦虑、阉割焦虑、失去所爱的恐惧、失去客体的恐惧(分离焦虑)、被迫害焦虑、崩解焦虑。

超我焦虑是最成熟的阶段,可以理解成因为无法达到内在的道德标准,而产生罪恶感活着道义上的折磨。

例如:某男士,酒醉情况下出轨,之后持续焦虑、内疚,认为自己是坏人,不道德。

阉割焦虑,主要是潜意识担心在父母的报复性威胁下,担心性器官受到伤害,或者失去性器官,这样的恐惧可能会转化为担心失去身体的其他部分,或者造成其他形式的身体伤害。

例如:一个人不敢成功,隐隐的担心自己成功后会面临一个巨大的惩罚。

这种焦虑会抑制一个人取得更好的社会成就、更好的成绩或者更多的财富。

失去所爱的恐惧,因为害怕失去所爱,或者是重要他人(最初是父母)的认可,例如:恋爱中总是追问对方爱不爱自己,总是担心会失去对方的爱。

失去客体的恐惧,也就是分离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是害怕失去重要他人的爱,同时也害怕失去对方。

例如:过度焦虑的母亲,潜意识害怕失去孩子,会不由自主的阻挠孩子的成长。

比如,过度保护、过度干预,让孩子一直处于无能的状态,以避免孩子成长的太好就远走高飞了。

最原始的,是被迫害焦虑和崩解焦虑。

被迫害焦虑主要是害怕外来的迫害客体入侵,并从内部将他毁灭。

例如:疑病症,担心抽血会患艾滋病,不断检查没问题,却不相信结果。例如,总觉得有人对自己心怀敌意,要对付自己。

崩解焦虑主要源自于害怕与客体融合,而失去自我或者与他人的界限,或是在缺乏外界环境他人的镜映性或理想化回应时,会担心自我因而碎裂,不再完整。

最原始的焦虑,也就是被迫害焦虑和崩解焦虑持续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在遇到创伤事件、承受压力或大团体中(例如,在国外,或者异族环境里,会更容易引起被害焦虑)会被激活。

焦虑水平跟基因有关,跟社会环境有关,跟母亲怀孕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关,跟后天养育环境有关,和父母的焦虑水平高低也有关系。

03

家庭是如何「制造」焦虑感的

为什么说是“制造”呢?

是因为如果家庭环境是一个相对宽松的,父母的人格水平也是弹性比较好的,那么他不需要有对未来有那么多的担心的时候,他就不会制造这些焦虑。

1、父母自己的创伤未被很好的看见和修通。

如果父母自身经历了创伤,而这些创伤没有得到适当的关注和治疗,他们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将这些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父母的情绪波动,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应对这些情绪。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发展出焦虑和恐惧,担心自己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或者担心自己会重复父母的痛苦经历。

2、边界不清,父母和孩子的自体感都很难建立。

有的家长在给我交的作业中写得很好,自从开始学心理学以后,我知道孩子起床刷牙、换不换衣服,洗不洗澡,上不上学,写不写作业,我都不该管了,要跟孩子保持界限。

可是晚上家长来上课,就会问我:“老师,我的孩子晚上不睡觉怎么办?”

边界依然不清。

什么叫自体感?

就是我清楚我是谁,知道我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知道我要走什么样的路,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吃苦受罪享福,那都是我自己的,我能为我的行为负责,这叫做自体感。

在我们边界不清的情况下,父母没有办法做父母,孩子没有办法做孩子。

焦虑一定会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因为我们彼此之间没有缝隙,也没有屏障。

3、制造纠缠,语言带来的“杀伤力”

我要跟我的先生带着孩子去参加同学聚会,已经十一点了,孩子还没有起床。

那有的家长就会说了,

宝贝儿你怎么还不起来呀?

你再不起,我们就晚了,

你昨天不是都说好了吗?你看你现在都不起来,那我怎么办呀?

语言的纠缠,是我们把很多的情绪放在里边,有着批评和指责,释放杀伤力,导致孩子很烦躁。

合适的语言是什么?

你告诉他从现在到出门,还有半个小时,半个小时之内,你要把你自己收拾利索了,我们就出门。

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这些,那么你就可以不去了,我和你爸爸自己去。

李雪说过:“语言要干净利落”,代表着关系的干净利落。

关系越清爽,关系就越健康。

4、幻想控制他人,是为了自己不失控。

我做不到,我就控制你。

比如说孩子晚上不睡觉,妈妈很焦虑,通过不断的唠叨,直到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睡觉。

有时,父母会试图控制孩子的生活,以此来应对自己的不安全感或失控感。

04

具体对策

1、深度觉察自己的焦虑,分清这个焦虑是谁的。

我们可以想想,生活中有多少焦虑是他人放在我们身上的。

比如,你想把一些积蓄用来炒股,但你的爸爸告诉你只有存到银行才安全。

他认为你炒股只会赔,把自己的恐惧不断抛给你,你开始也担心如果真去炒股跌了怎么办。

2、只描述事实,不评价,不恐吓,不讨好。

在与孩子的沟通时,坚持客观地描述事实是非常重要的。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评价,不通过恐吓威胁或过度讨好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例如,如果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佳,我们应该指出具体的成绩下降或行为问题,而不是给孩子贴上“懒惰”或“不聪明”的标签。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并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和挑战。

3、允许孩子有焦虑,接得住孩子的情绪。

不管他是悲愤的、恼怒的、恐惧的还是灰心的,这些情绪都应该被接纳,并且要表现的比他还稳定;

无条件接纳情绪不代表接纳孩子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会摔东西、砸家具、打父母、甚至是高空坠物、虐待动物等等行为都不被允许。

4、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圈子,把目光从孩子身上拉回来。

作为家长,我们很容易将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为了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的平衡,我们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也能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教会他们如何平衡个人生活和家庭责任。

此外,当我们有了自己的社交活动和兴趣追求时,也能减少对孩子过度关注带来的潜在压力。

5、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成长过程中的试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如何面对失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新事物,即使这可能会带来失败的风险。

通过允许孩子犯错,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如何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种经验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是非常宝贵的,它有助于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0 阅读:53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