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坚强,更愿你已开启崭新的后半生——写给一位在亲情绑架下的鹤山女孩

邛水河畔的奇人奇事 2024-05-08 19:21:58

资料图片

故事发生在十多年前,当时我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每位编辑的案头都有一部座机,为的是随时接听一些热心读者打来的咨询电话,这也是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

这天下午我桌上的电话响了,怕打扰别的同事,我赶紧抓起听筒,准备认真倾听。是的,也许对方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倾听而已。虽然之前此类的热线接过不少,但这个电话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耳畔仿佛还回荡着那个女孩在电话那端无助的抽泣声……

如果有可能,我还想祈望得到她的谅解,因为就一个小编辑的能力,着实有限,帮不上她什么。我还想问问她,小妹妹,你现在人在何方?过得怎么样?处境是否已有所改观了呢?

这是一个打自美国的越洋电话。打电话的女孩来自广东鹤山。她无意中看到我们的杂志,发现这本杂志出自家乡广东,她没来由地觉得亲切,杂志上面居然还有公布出来的热线电话号码,她便决定打过来倾诉一番(也谈不上咨询)。我随口问她,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还好吗?想不到这句来自陌生编辑的无心之问,引发了她的滔滔泪水,她说了一句过得很不好,就开始大声哭泣,一边哭一边诉说她心里的苦楚。

她应该很年轻,也就二十来岁,却在彼处找了一位非裔黑人为侣,他对她很不好,经常打骂,但她却不能离开他。他曾威胁说,如果她离开他,他会杀掉她的家人(她的父母也到那边去了)。这样的一家人,英语并不是很熟练,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是需要找一个当地人的势力来依靠的(在她这位伴侣的帮助张罗下,他们在当地开了一个快餐店)。

她的痛苦不仅仅是因为受到虐待和威胁,还有来自这位黑哥的儿子的骚扰。她说,他年近五旬,是离婚的,有一个儿子,也将近三十岁的样子吧。他儿子根本就不拿她当继母看,不但毫无尊重,还屡次以强迫的方式来施加骚扰。那位黑哥应该也是知道的,但不闻不问。

一时间,在我的想像中,这位女孩简直就是呆在人间地狱里,这过的什么生活哇?!我义愤填膺,劝她收拾收拾,回国算了。但她显然没有主见,说她们一家人为了出国,已经花了不少钱,欠了一些外债。父母暂时不愿意回去,弟弟还在上学,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在电话里,她哭得很伤心,肝肠寸断的样子。

我作为倾听者听到这种哭声,简直心都要碎了。这一刹那,突然就理解《水浒传》中花和尚鲁智深的愤懑和冲动了。但凡我要是个血性男儿,若此女子被人为难,就在隔壁抽泣,我必然会跟书中的好汉一般,打上门去,将她搭救,让她远离欺凌。可是,现在,我只能手握座机话筒,什么都做不了……

资料图片

接罢电话,跟同事打听,才知道广东鹤山人出国谋生是有历史渊源的。清朝雍正年间就已经有人闯南洋了。后来,朝廷腐败,暴虐贫民,加之封建地主层层剥削,每遇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就会出现遍地哀鸿,农民流离失所的惨状。不少人会冒险乘舟前往东南亚各地。据统计,鹤山市的华侨、华人为19 万多人。

1840年鸦片战争后,巴拿马运河开发,美国矿业、交通等处处需要劳工。英、美等国争相到我国招工,设招工处于港、澳(即猪仔馆)。早期华侨“卖猪仔”出国,真是苦难重重。近年,华侨脱离了老一辈卖体力的困境,大多数从事饮食服务业。

现在回想起来,那位鹤山女孩除了遇人不淑,似乎还遭遇了亲情绑架。她的父母是怎样的一副心肠?他们没看到自己的女儿是在火上煎烤吗?

先说一个《种梨》的聊斋小故事,有个小贩,推着一车梨到市集上卖,他的梨又大又甜,价格挺贵。从远处走来一个道士,破衣烂衫的。他找小贩要梨吃,小贩不给,叫他走开。驱赶了半天道士也不走,小贩就有点厌烦,不免恶声恶气的。道士说,你这一大车有好几百个梨,贫道只讨一个吃,你又没啥大损失,为何发这么大脾气?怎奈小贩还是不肯。旁边有个店伙计看不下去了,就出钱买了一个梨送给道士吃。道士谢了一声说,我有梨,等一会儿我请你们大家吃梨。旁人就问,既然你有梨,你为啥还找别人要?他说,我的梨可是现结出来的。只是缺一颗种子。他接着把梨吃了,故意说用这个梨的种子来种树。后来,他其实是施障眼法(变魔术),把人家小贩车上的梨都给变到他种的梨树上去(就像是树上结出来的一般),并分给大伙儿吃了。

不知大家看完这个小故事有何感想?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小贩太吝啬了,应该受到惩罚;道士最后戏弄了他一下,也活该。

但我的读后感是,这不就是一种道德绑架吗?他过来找我借钱,我不借,然后他就到处去说我的人品有问题。又或是另一种道德绑架:哎,你这么有钱,请我吃个饭怎么了?你这么有钱,给我拿点钱怎么了?

道德绑架分为几种,一种是亲情绑架,一种是道德绑架,还有一种是权力绑架。今天我们想说的是情感绑架,就是中国传统教育里的一些老旧观念。

比如,ZG父母总会说,因为我是你老爸,我是你老妈,所以你就得怎么怎么……类似于这样的说辞很多。如果你有一点点忤逆他们,他们就会老调重弹,冠以爱,冠以为你好的名义,说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什么的。

我特别反感一句话,叫“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话过去也许有人会相信,可是我们这代人不以为然。比方,有的父母在孩子出生时才22岁,现在我们回望22岁的小年轻,还有身边一些22岁的男生女生,其实是很幼稚的,他们的心理、思维根本不成熟。您想,他自己都还是个孩子,每天还在想着玩,这时他又要了这个孩子,您觉得他对孩子负责任的几率有多大?(不能说每个人都不负责,但是起码这里面有10%到20%的家长是不负责的吧?)

一定有这样责任心偏弱的家长。我有个朋友,他们家就是这样。父母都不负责,有了孩子之后觉得孩子是累赘,之后离婚,两边又各自重新组建家庭,孩子从小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长大,就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所以,当他们每次冠以爱的名义来批评孩子时,孩子都不搭茬,抬屁股就走了。没什么好说的。他们并不是为了要孩子才把他生出来的,说直白点他们只是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才有了孩子。还记得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吗?就是类似这样的家庭情况。

我还认识一位女孩,他们家把她当成伏地魔也就罢了,之后还没完没了地找她要钱。刚开始她也给,后来,她渐渐不想给了。于是,父母就天天去外面说她不孝顺(给她戴上这顶帽子),说,你父母好歹养了你几十年,你拿点钱给你父母花怎么了?诸如此类。这就是亲情绑架。

很多人都会说,你父母养你这么多年,你应该补偿他们,报答他们巴拉巴拉。如果说我们的父母跟儿女是正常的亲情关系,不牵扯任何利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他们爱我我爱他们,我会去孝顺。而不是因为他们养了我几十年,我就得去补偿(这就不是亲情关系了,这是一种利益关系)。

资料图片

那既然是利益关系,我们干嘛用情感来解决?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情感和利益关系的区别,往往是遇到情感问题,用金钱去解决;当遇到利益问题的时候,我们却又想打人情牌。这是不对等的关系。

所以,ZG子女跟父母之间通常有两个相处模式:模式1、守在父母身边,“父母在,不远游”。刚开始是心甘情愿地守着,尽尽孝,陪伴父母,呆久了后,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开始无休止地争吵,最后互相谩骂。

ZG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在外面总是表露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把苛责、谩骂、中伤全带回家丢给自己最亲近的人。有的父母对子女的责骂不堪入耳。一旦反驳,他就过来情感绑架,让你无力招架。

模式2、子女找到机会就想逃离,所谓“游必有方”。有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去逃离那个家,倒不是说他不想尽义务(赡养老人),而是在家里呆着就特烦躁,每天都很压抑。

表面看,这两类人走着不同的路,一个守着父母,一个逃离,但不管哪一种,他们内心都会涌动着相同的懊恼、烦躁、自责。在父母身边的,久了会很烦,吵架;不在父母身边的,表面上没事,但夜深人静时,内心又顶着良心的拷问,那种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责问:你为什么不在父母的旁边守着?

资料图片

这两类人的日子都不好过。像那位鹤山女孩,把日子过成这样。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把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捆绑在这么荒诞的逻辑下?我们就不能跟父母好好沟通,有什么事好好交流?避免把这种亲情完全变成一种买卖关系?

绝大多数父母感觉就是买卖(生意):我生了你,如果你是个姑娘,你家里还有个弟弟或哥哥,你就得嫁出去,你嫁出去后你的钱就得拿回来养你哥哥或弟弟(此为伏地魔),给他们买房子、结婚。如果说养哥哥、弟弟是应该的,因为以前你们养了我几十年了,所以我应该养他。OK。但过后还无休无止地找我要钱,这就过分了。

其实,我们要学会对父母说“不”。古代有愚忠愚孝,现代社会我们不需要再愚孝。上文所述(老是要钱这种)是比较强势的一种道德绑架。

还有一种,他们以一种软的方式来进行道德绑架,或情感绑架,让你更无力招架。他们说话的内容一般是话里有话,表示他不高兴,但还不明说;或者托邻居来跟你说。父母流露出的情绪好像他们受了多大委屈(有的会故意去医院住院),这也会让你很崩溃,你还无法发作,无法争吵。你内心有逆反的咆哮,但只能是打掉牙往肚里咽。

有人说,道德绑架不可怕,让人难受的是亲情绑架。那位鹤山女孩的父母对女儿施加的,不知是强势的那种,还是来软的招式,电话里我没有细问。如果他们当时在女孩旁边,我会劝他们说,米国不是遍地金子的天堂,离开那里吧,如果再不让女儿离开那里,孩子的性命堪忧!

(声明:图文无关,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

邛水河畔的奇人奇事

简介:做过语文教师的情感领域写作者,爱好心理学。喜欢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