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忌讳的事:爸爸缺位,妈妈全方位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4-03 12:23:25

在中国家庭里,只要孩子出生就成了全家的焦点,此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丈夫靠后、老人向前,家庭关系一下子就变复杂了。

中国孩子常见的主要养育者有:

妻子和自己的母亲(孩子的姥姥)

妻子和自己的婆婆(孩子的奶奶)

老人(留守儿童)

妻子和保姆

全职妻子

中国的隔代抚养率在全球是最高的。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5000 万个城市家庭中约有 2/3 以上,孙(或外孙)子女的抚养和照看需要依赖老人。

比如在上海(中国城市化最早和城市第六章化率最高的地区),那些有 0 〜 3 岁婴幼儿的家庭中,有将近90% 有老人参与抚养教育第三代,超过 3/4 的祖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在北京有 70% 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近 50%。

有研究表明,95% 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而隔代家长的比例接近100%。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中国育儿的两大特色,一是父亲缺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丧偶式育儿;二是老人介入养育,或老人代替养育。

有一位在北京的以色列心理咨询师说:中国人和以色列人一样,很重视家庭,很重视亲情。

但是以色列人的上一辈人不会参与下一辈人的家庭生活,包括育儿,以色列的男人都非常主动地和妻子一起带孩子。

而很多中国家庭有老一辈人帮助带孩子,这样丈夫和父亲的角色就退出了家庭,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因为孩子的健康发展需要父亲在场。

“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过去了

一、认知的误区

农耕文明的影响,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种地养家,女人在家带孩子管家。

从男性角度来讲,很多男性在认知上认为“我是男人,我要拼事业”“我只要挣钱就行了”“带孩子是女人的事情,与男人无关”,或者“男人天生带不了孩子”。

但事实上是,现在的社会,女人不是没有挣钱的能力,她们也一样在工作,有些女性比男性挣钱还多,现在已经是夫妻共同挣钱养家,共同抚养、照顾孩子的时代了。

再说会不会带孩子的问题,妈妈们也不是天生就会带孩子,都是在学习和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和熟能生巧的。

那些育儿公众号或者妈妈群里都有妈妈们在问很多关于养育孩子的问题,她们也是在学习和练习中逐步学会带孩子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女性在这方面同样有认知误区。

很多新手爸爸刚开始也很有热情,想分担带孩子的工作,但是他们发现家里常常出现这些情况。

情况一:孩子出生后,家里一大堆人,带孩子的有孩子的妈妈、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家庭还会有一个月嫂或保姆。一个孩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人照顾?人多活少,哪里有需要爸爸干的活呢?

情况二:当爸爸想给孩子换尿布时,奶奶或者外婆往往一个箭步冲上去说:“我来,我来,你一个大男人哪里会做这些事情!”“你上班辛苦,赶紧休息去吧!”于是,爸爸就待在一边玩手机、看视频、玩游戏去了。

情况三:当爸爸们刚开始照顾孩子时,家里的其他人,如外婆、奶奶、孩子的妈妈,尤其是妈妈总在一旁挑剔和打击他:“哎呀,你放的洗澡水太烫 / 太凉了。”“纸尿裤穿成这样会漏尿的。”“你抱孩子的姿势把孩子弄不舒服了。”

这些其实还算轻微的打击 , 爸爸们还没有那么脆弱,就被打击倒了。

但是妈妈们经常会发出更加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你这人怎么这么笨啊!”“这点事情都做不好!”“尽会帮倒忙,让你做还不如自己全干了!”“你怎么这么不靠谱啊!”

我一个男性亲戚说:一开始我也给儿子辅导过几次作业,结果老婆回来一看,勃然大怒:“你怎么辅导的,错了这么多,都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写。去了学校,儿子铁定要挨训了。”

我默默地看了一遍,发现的确漏掉了一些问题,只好投降认输。老婆撂下一句,“以后再也不用你检查了,只会帮倒忙”!

家里的女人要么不让爸爸们插手育儿的工作,剥夺其参与的机会,要么就是否定和批评爸爸们的表现,在各种负面心理暗示和否定、批评、打击下。

再加上人性都是喜欢偷懒、依赖、害怕困难的,爸爸们索性就什么都不做了,不做自然就没有训练的机会,然后就更加不会做,做不好,于是更加被否定和打击。

最后就形成了男人更加不参与,女人更加嫌弃男人“没用”的局面。

丧偶式育儿的局面很多时候是男人和女人“共谋”出来的,女人将男人排挤出育儿队伍,男人顺势逃避育儿的责任,而女人从中获得价值感和优越感,男人从中获得舒适感和解脱感。

很多女性面对男人参与育儿这个事情本身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希望男人多分担,另外一方面又各种鄙视和嫌弃对方的分担行为,甚至有的女性会害怕对方育儿的工作比自己做得好,她们恨不得自己做了所有的事情,以展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但是又会因为自己做得太多、太累而心怀不满和怨恨。

二、男性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进入父亲角色的速度较慢

女性比男性多了十月怀胎,用来做好当母亲的准备(其实,十个月的准备还不够),也因为孩子作为胚胎在女人的身体里慢慢成长,女人比男人天然的,也更容易感知到孩子的存在,所以女人比男人更快进入父母的角色。

而男性由于缺乏初期的怀孕和后期的哺乳这样直接与孩子进行连接的方式,他们跟孩子的关系更多地需要靠后期“培养”,而很多男人又不知道怎么去和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婴儿去培养感情,进行互动。

我问过一些男性,有的人坦言,当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差不多 2 岁),他们好像才有了“当父亲的感觉”,因为这个时候他们认识孩子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孩子会喊“爸爸”,语言能力发展到可以和大人交流了。

爸爸去哪儿了?爸爸必须回归

父亲的缺位会给孩子造成四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根据心理学的依恋理论:婴儿伤心或恐惧时最依恋母亲,而在游戏时最依恋父亲。

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孩子和父亲一起游戏时会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对父亲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依恋,这种依恋能使孩子摆脱情绪上的失调和缭乱。

孩子在探索外部世界时,如果确定可以得到父亲的帮助、保护和支持,孩子得到激励、克服缺点和学会利用机会的需要得到满足,尤其是在有压力的情境下,得到安慰的需要被满足的话,就可以开放地应对外部世界。

如果 5 岁前父亲缺位,不带着孩子玩,男孩由于失去了适当的性别行为榜样,其行为缺乏男子汉气概,要么过于争强好胜,要么唯唯诺诺;女孩则会由于失去了感情的纽带,不利于独立以及自信心的增加。

我的儿子小时候在家里都是找妈妈,一出门就找他爸爸,两个人在家里玩枪、“打仗”,不亦乐乎。

第二,孩子在 3 〜 6 岁时会完成性别认同,即男孩向父亲认同,女孩向母亲认同。

如果这一过程正常,则发展出正确的男女行为特征及合理的男女情感关系;

如果孩子童年时父亲角色缺失,或者与父亲的关系存在问题,这些未解决的冲突会被带入成年,影响着子女对男性的看法和亲密关系的发展。

其特征可能会过分男性化、女性化,或性偏离。

父亲的缺位,可能会造成男孩与母亲关系过于亲密,可能会出现“妈宝男”的现象。

父亲缺失对于女儿来说,最容易产生恋父情结,女儿成年后可能会因为没能形成早年的相处模式而在与男性的交往上产生问题,比如会过度渴求或者回避、惧怕与男性的接触等。

1. 自卑、自我认知低

淘淘的爸爸也算是个文化人,但却是个只顾自己的人,不管家,经常不在家,在家的时候很粗暴,一切行为都要按他的意愿。

淘淘到现在没谈过正经恋爱,不懂怎么和男生相处,且性别意识时不时处于混乱中,时常怀疑自己存在的意义,没有自主意识。

她不会和朋友相处,不会去主动找谁,因为怕自己在别人心里没那么重要,怕被拒绝,所以从不主动。有人如果表现出很喜欢她,想跟她交朋友,她能付出自己所有。和男朋友在一起时,完全没有自主意识。

2. 找一个类似于父亲的人来爱

一个得到父爱很少的女孩在婚姻恋爱中,尤其是初恋,会找一个成熟得如同父亲的男人。

娜娜的父亲是个很好的人,为了赚钱长年累月在无人区工作,一年待在家的时间只有 4 个月。

娜娜以前没有什么感知,只是觉得想让爸爸陪,却不敢说出来。

她胆小、害怕、懦弱,和男生在一起时就会紧张、手足无措。她现在 19 岁,不喜欢同龄男生,十二三岁到现在都喜欢比自己大很多的男性,特别喜欢“硬汉”类型的男生。

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她现在要强到变态的程度,青春期经历过几次不好的冲突。由于爸爸不在身边,很难和男性保持良好的关系,她过于喜欢那种强势的男生。

3. 婚姻不幸福

在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中,女孩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男人爱的,于是在两性关系中反复验证这一点。

思思刚结婚的时候和丈夫的关系特别好,由于她特别不自信,在夫妻关系中各种折腾,后来丈夫就真的在外面有女人了。

第三,孩子的社会化能力会降低。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

第四,增加妻子的焦虑程度,使孩子的情绪不稳定。父亲支持妻子,可以使妻子的情绪更加稳定,更有能力成为孩子的情绪“垃圾桶”。

告别丧偶式育儿

要从根本上改变“男主外、女主内”的认知,具体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主动让丈夫参与到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来女性可以从孕期开始培养丈夫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尽量多的让丈夫参与孕期的事情,帮助丈夫更快、更顺利地进入父亲角色,比如听胎动、陪着去产检、上孕妇学校的课等。

孕期需要多次和丈夫讨论孩子出生之后养育的问题,定好夫妻共同承担分工合作的未来生活基调。

还可以与丈夫一起憧憬孩子降临之后的生活,“我们一起带孩子逛公园,你给我们拍美美的照片”,这样也可以帮助丈夫更快地进入父亲的角色。

孩子生下来后,不要将丈夫排挤出育儿的队伍,要给丈夫带孩子的机会,鼓励他与你一起或者让他单独带孩子,多认可和肯定他的表现。

在孩子刚生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也很多次将丈夫排挤出育儿队伍,总是嫌弃他这做不好,那做不好,经常采用以偏概全的方式说话。

“你看,给孩子冲的奶粉温度太高了。”(其实他每次都试来试去的很尽心)。

“你给宝宝洗屁股总洗不干净。”(其实他不是没洗干净,只是洗得没有我想要的那么干净)。

“你怎么这么大劲儿啊。”(我总担心他弄疼孩子,其实人家已经小心翼翼了)。

后来我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方式有问题,于是努力控制自己吹毛求疵的态度,多多肯定丈夫的付出,对他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常常对他说:“多亏了你,孩子才长得这么好。”“你有劲儿,抱孩子抱得真稳,孩子很舒服!”

慢慢地,关于育儿的那些工作,换尿布、给孩子洗澡、陪玩、做辅食、哄睡没有哪一样是丈夫做不了的,我出差一周,他也能将孩子照顾得很好!

所以妈妈们还要允许丈夫试错,学会多多鼓励和认可丈夫,懂得感谢和肯定他的付出,给予他行为上的正强化,这样会换来丈夫更多地参与育儿工作。

二、改变和丈夫的沟通方式,直接、明确提要求

女人说什么,男人才会做什么,这样的情况并不全是因为男人不想做,而是他想不到要做这些事情(神经比较大条,关注点和女人不同),或者他不敢做(怕做不好挨骂)。

在心理咨询和日常生活中,我注意到很多女性总是不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是默默期待男人主动来满足自己,或者她们习惯用抱怨、指责的方式表达需求。

我一个女性朋友一到结婚纪念日、自己生日就等,等着丈夫安排,丈夫有时候忘了,自己在家默默掉眼泪,怪丈夫不懂自己,在带孩子这件事上也是如此。

比如:“外面冷,出门时你为什么就不知道给孩子加一件衣服?”“孩子的手这么脏,你就不知道给他洗一下?你做事情怎么这么不靠谱?”

没有人喜欢被指责和批评。像这样报怨指责提要求的方式,会让男人感觉很烦,越加躲懒和逃避做事,亲密关系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与其质问男人“出门时你为什么就不知道给孩子加一件衣服”,不如直接说“外面冷,你给孩子加一件外套吧,就那件黑白格子的外套”。

直接和简单地提要求是和男人有效沟通最好的方式。

三、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可以和丈夫做一个分工,划个道出来。

我们家一直是这样的:我值前半夜,丈夫值后半夜,分工合作,就挺好的。孩子上小学时,我有耐心,就辅导孩子写作业,他送孩子上兴趣班。

我们还设定周日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所有的工作必须放下,一起陪孩子玩。

让丈夫用他自己的方式带孩子,不介入他和孩子的关系中,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每个人都有自己带孩子的方式,我们要尊重男人带孩子的方式。

很多女人总是干涉男人育儿的方式,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男性自然有男性的特点和作用。

很多学习过心理学知识的妈妈们说,自己通过学习改变了,可是丈夫还是不改,于是和他吵架。

父亲和孩子的关系让他们自己建立,妈妈只需要客观评价。

对孩子可以客观评价父亲,但是不要贬低。

父亲如果做得不对,可以说“我也不赞成爸爸的做法,他这样做,确实是伤害到你了。但是爸爸也是一个人,他也会有坏情绪,有时候是控制不了自己”。

养育孩子不容易,需要夫妻团结协作,彼此配合。

这个配合也不是孩子出生就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也许这个过程中会有冲突、摩擦,甚至有很多委屈的眼泪和无奈的妥协,也考验我们自己学会放下控制、接受差异、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请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它会让我们成长为更好、更成熟的父母。

0 阅读:3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