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解放军副师长叛逃至金门,毛主席大怒,叫来了公安部长罗瑞卿,罗瑞卿只用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8-15 00:00:37

1957年,解放军副师长叛逃至金门,毛主席大怒,叫来了公安部长罗瑞卿,罗瑞卿只用了一招,就让叛徒被国民党枪毙! 1957年的那个冬天,海峡两岸还处于军事对峙的紧张状态,福建前线炮声隆隆。张清荣,作为解放军第31军炮兵部队的副师长,正儿八经的师级干部,根正苗红的老革命,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可以说功劳簿上也是写得满满当当。 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心里却长了草。他到底图啥?说白了,两个字:欲望。 张清荣这个人,业务能力不错,但作风上有点问题。他贪图享受,向往国民党宣传里那种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觉得在大陆过得“太苦”。再加上个人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心态就渐渐失衡了。他看不到新中国正在热火朝天搞建设,只盯着自己那点“一亩三分地”的得失。 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叛逃金门。 12月17日,他借着夜幕的掩护,一个人,一艘小船,就这么从厦门划向了金门。这在当时,绝对是爆炸性新闻。一个副师长级别的军官叛逃,这对我军的声誉和士气打击是巨大的。 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大发雷霆。自己一手带出来的队伍,竟然出了这么个高级叛徒,这脸打得啪啪响。主席当即叫来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的罗瑞卿。罗瑞卿是谁?那可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有名的“天塌下来当被盖”的干将,以雷厉风行、足智多谋著称。主席给他的任务很明确:处理好这件事,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最好能让敌人吃个哑巴亏。 这可是个烫手山芋。人已经到了金门,在国民党的控制之下,你总不能派个锄奸队跨海去把他抓回来吧?那不现实。直接在报纸上骂他一顿?效果不大,反而帮他炒作了知名度。 罗瑞卿不愧是搞保卫和情报工作的大师。他冷静分析后,决定不按常理出牌。既然人要不回来,那就让他“臭”在敌人那里,甚至,让敌人亲手帮你“处理”掉。 这招棋,下得可就太高明了。 罗瑞卿的计划,核心就六个字:“假戏真做,坐实卧底”。他要让多疑的国民党特务机关相信,张清荣根本不是真心投诚,而是我们派过去的“假叛逃,真间谍”。 怎么做呢?一场精心策划的“信息战”开始了。 首先,我方对外严密封锁了张清荣叛逃的消息。这很不寻常,按理说出了叛徒,内部肯定要通报批评,肃清影响。但我们偏不,这就让对岸的特务感到奇怪:怎么没动静?是不是有什么阴谋? 接着,更精彩的操作来了。当时的金门,聚集了大量国民党特务,我方的情报人员也在其中潜伏活动。罗瑞卿指示相关部门,通过一些能够被国民党截获的渠道,故意泄露一些“情报”。 那个场景:国民党保密局的特务头子,正为抓到个“大鱼”而沾沾自喜,准备大肆宣传,开欢迎会。突然,手下送来一份又一份的“情报”,都若有若无地指向这个张清荣。 “报告长官,厦门那边没动静,好像在等什么消息。” “报告长官,我们破译了一段共军密电,里面提到了‘木马’计划。” “报告长官,我们抓到的共谍供认,有个‘张同志’身负重任……” 这下,国民党那边就坐不住了。尤其是蒋介石父子,本身就多疑。他们最怕的,就是“匪谍就在我身边”。他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张清荣。你不是说对我们忠诚吗?那你解释解释,这些情报怎么回事? 张清荣的处境,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 他本来以为自己过来,能当大官,分金条,住洋房。刚开始,国民党也确实给了他一个“陆军中将”的头衔,让他到处演讲,控诉大陆的“黑暗”。 但随着罗瑞卿布下的“迷魂阵”开始起效,台湾方面对他的态度急转直下。欢迎会取消了,美女金钱没见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审查和盘问。 张清荣是有口难辩。他怎么证明自己是真心叛逃?他拿不出证据。相反,我方通过各种渠道“喂”给国民党特务的“证据”却越来越多。这些“证据”环环相扣,逻辑自洽,完美地构建了一个“张清荣是共谍”的假象。 最终,在1958年初,也就是张清荣叛逃后没几个月,疑心重重的国民党当局,在拿不出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仅仅凭着猜忌和那些被我方精心设计的“旁证”,就秘密地将他处决了。 一个叛徒,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在了他向往的“天堂”里,被他投靠的“主子”亲手送上了西天。而我方呢,兵不血刃,不仅除掉了一个叛徒,还成功地在敌人内部制造了混乱和不信任,让那些真正想叛逃的人也得掂量掂量:投过去会不会也被当成间谍给毙了?

0 阅读:152

猜你喜欢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