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终于意识到,只有消灭乌克兰军队有生力量,才能打赢俄乌战争!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半,俄军除了一个马里乌波尔,就没有打出一场歼灭战。 2022年4月,马里乌波尔成为俄乌冲突的第一个战略焦点。俄军调集5万兵力,将亚速钢铁厂及周边2.5万乌军死死围住。这场持续82天的围城战中,俄军采用“断水断电+逐屋清剿”战术,配合空天军精确打击,最终全歼亚速营主力,乌军仅4000人突围。 这场胜利让俄军坚信,传统歼灭战模式在现代化城市战中依然有效。但鲜为人知的是,马里乌波尔的特殊性在于:乌军当时缺乏北约情报支持,且装备严重落后,俄军得以集中火力形成绝对优势。 随着战争进入2023年,战场规则被彻底改写。北约向乌克兰提供的100多颗侦察卫星与星链系统,将战场透明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俄军装甲集群的每一次集结,都会在社交媒体上被实时直播,乌军得以提前预判包围圈闭合时间并组织突围。 2024年6月的阿夫迪夫卡战役中,俄军5万大军围攻乌军第47机械化旅1.2万人,战斗持续22天后,乌军仅阵亡2800人、被俘400人,其余9000人通过分散突围撤至后方。这些老兵迅速被编入其他部队,成为乌军反攻的核心力量。 俄军装备的滞后进一步放大了战术困境。其现役坦克中超60%为时速仅60公里的T-72系列,而乌军装备的M1A1与豹2A6坦克时速均超67公里。更严峻的是,俄军后勤线平均每天遭受12次无人机袭击,导致装甲部队难以持续高速推进。 2025年4月,俄军对恰索夫亚尔的进攻中,日均弹药消耗量因后勤瓶颈被迫降至1.2万发,仅为设计标准的40%,最终不得不放弃包围计划。 乌克兰军队的韧性则源于一套独特的“老兵循环”机制。据美方数据,乌军现役部队中实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占比超60%,远高于俄军的35%。其核心流程为:老兵突围后被编入新部队担任骨干,新兵通过“3天理论+7天实弹”的速成培训快速形成战斗力。 2024年8月的库皮扬斯克反击战中,乌军第3突击旅以“老兵小组+新兵班组”协同作战,成功击退俄军第20集团军,并摧毁12辆俄军坦克。这种模式得到西方军事援助的强力支撑——截至2025年6月,乌军中能熟练操作西方武器的士兵占比已超70%,其中大部分为“老兵带新兵”培训的成果。 面对僵局,俄军开始调整战术。2024年9月,俄军总参谋部发布新版《战术手册》,明确将“歼灭战”作为核心目标。具体措施包括:组建电子战旅与无人机侦察群,提升对乌军突围路线的预判能力;将T-90M坦克与“终结者”步兵战车混编,提升快速穿插与包围效率。 铺设玻璃纤维管道输送燃料,一条40公里管道每日可输送1000吨燃油,彻底摆脱对油罐车的依赖。2025年6月的苏梅州战役中,新战术初见成效。 俄军通过无人机群锁定乌军突围路线,配合“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摧毁后方指挥部,最终造成乌军3500人伤亡,被俘人数升至1200人。尽管这一数据仍远低于歼灭战标准,但已显示出战略转向的潜力。 当前战场呈现诡异平衡:俄军通过缓慢推进控制乌克兰19%领土,乌军则依靠“老兵循环”维持防御。双方日均伤亡均超800人,但均缺乏让对方崩溃的致命一击。 俄罗斯的困境在于,歼灭战需要集中优势兵力形成局部绝对压制,而乌军通过“弹性防御”战术,将主力分散部署于纵深阵地,使俄军难以锁定目标。更棘手的是,美国正施压乌克兰接受“领土换和平”方案,而欧洲则试图通过持续军援维持战场平衡。 这场战争留给世界的启示是:现代战争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单场战役的歼灭规模,而在于持续消耗下的系统韧性。当俄军在苏梅州升起胜利旗帜时,他们或许已明白——真正的歼灭战,从来不是消灭敌人的肉体,而是摧毁其战斗意志与战争潜力。 未来一年,俄军能否突破“歼灭战困境”?乌克兰的“老兵循环”模式又能支撑多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红军城隐藏的乌军部队,已经全部暴露出来了!俄军高层下令收网,苏梅州俄军太平洋舰队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