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不买了,印尼不买了,泰国也不买了,怎么歼-10C实战表现越猛,买家反而越少呢? 2025年8月,当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歼-10CE在印巴空战中击落印度“阵风”战机的消息传遍全球时,中国军工企业正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困境——埃及、印尼、泰国这三个曾对歼-10C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国家,接连宣布放弃采购计划。这一反差现象背后,藏着国际军贸市场复杂的博弈逻辑。 印尼的转向最具戏剧性。2025年6月初,印尼国防部副部长还在公开评估歼-10C的采购可行性,甚至有消息称其空军将迎来“中国元素”。然而仅过十天,印尼便与土耳其签署48架KAAN五代机框架协议,总价100亿美元。 这背后是印尼对工业自主的迫切追求:作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长期受困于航空工业薄弱,国有企业PTDI仅能承担维修组装业务。土耳其的方案不仅提供战机,更承诺技术转让、本地化生产,甚至允许印尼参与20%的研发工作。 相比之下,歼-10C虽性能优异,但作为成品交付难以带动产业升级。印尼国防部长弗雷加直言:“这不仅是采购,更是产业协同。” 埃及的抉择则暴露了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该国空军现役218架F-16、50架米格-29和19架幻影2000,若引入歼-10C,需重建地面维护体系、培训飞行员、整合弹药供应链,初期成本超80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13亿美元军事援助,却要求70%的防务采购必须流向美国。当埃及流露出考察歼-10C的意向时,美国立即冻结F-16升级计划,并暗示可能削减对苏伊士运河安保的技术支援——这条经济命脉的安危,让埃及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泰国的选择则折射出中小国家的生存智慧。该国空军现有11架“鹰狮”C/D型战机,2021年刚完成数据链系统升级。若采购歼-10CE,虽单价仅6000万美元,但需配套购买中国导弹、训练体系和地面指挥网络,整套方案超预算。 而瑞典“鹰狮”E/F型战机单价8000万美元,却能直接兼容现有后勤体系。政治层面,泰国作为美国“非北约主要盟友”,同时与中国开展联合军演,选瑞典战机可避免“选边站”的风险——这种平衡术,恰是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之道。 表面看,歼-10C的困境源于“用不起”。巴基斯坦能将歼-10CE的性能发挥到极致,靠的是与ZDK-03预警机、红旗-9B防空系统、霹雳-15导弹组成的作战体系。这种“全家桶”式合作,需要买家具备长期技术积累和战略耐心。 而多数国家更倾向于“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泰国空军高层就明确表示,当前优先巩固现有体系,未来再考虑升级。 深层原因则在于技术输出的边界之争。土耳其敢于向印尼转让发动机、隐身材料等核心技术,是因为其技术层次有限,即使开放也不伤根本。而歼-10C搭载的氮化镓雷达和霹雳-15导弹,是中国耗费巨额投入研发的成果,不可能轻易外泄。 这种矛盾在印尼案例中尤为明显:当土耳其用“技术转让+本地生产”的组合拳赢得订单时,中国只能坚守核心机密,最终错失百亿美元大单。 不过,局面并非完全悲观。巴基斯坦现役25架歼-10CE根本不够用,已放话要增购至36架;埃及虽搁置采购计划,但其F-16无法升级、阵风又太贵的困境未解,未来仍可能回头;乌兹别克斯坦的27架苏-27和30架米格-29急需替换,歼-10C对其是救命稻草。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根廷、伊朗、阿尔及利亚等国正在暗中接触歼-10C——这些不愿被西方卡脖子的国家,或许会成为新的突破口。 国际军贸市场的竞争,从来不是单纯比拼装备性能。当歼-10C用实战证明“中国制造”的实力时,中国军工企业更需思考:如何在技术保密与市场拓展间找到平衡?如何将单机销售升级为体系输出?如何帮助买家降低转型成本?这些问题,将决定中国战机能否从“实战明星”真正蜕变为“市场霸主”。 你觉得中国军工企业该如何破解当前困境?是坚持技术保密,还是适当开放非核心合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埃及的订单黄了,印尼的意向飞了,泰国的潜艇计划搁浅了,这些国家有同一个特点,一开
【2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