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联二号人物魏拯民因叛徒出卖,身负重伤,牺牲的前一天清晨,在洗完脸

史海听涛 2025-09-06 14:11:56

1941 年,抗联二号人物魏拯民因叛徒出卖,身负重伤,牺牲的前一天清晨,在洗完脸后把照顾他的女战士金哲镐叫到了身边,并从怀里掏出一枚戒指递给了她。 这枚戒指是魏拯民的一位好友董秀珍送给他作为路费的,但他一直舍不得用。 那时候的抗联有多难,现在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冰天雪地里没饭吃,只能啃树皮、嚼草根,身上的衣服破得遮不住寒,敌人还在到处搜捕,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董秀珍送这枚戒指时,肯定是想着让魏拯民能换点钱,买口吃的、添件衣裳,哪怕能让他在赶路时少受点罪。可魏拯民揣着这枚戒指走了一路,再难再苦都没动过念头 —— 不是他不需要,是他总想着把这点 “应急的希望” 留到更关键的时候,留给他身边的战友们。 金哲镐接过戒指时,手都在抖。她看着魏拯民苍白得没一点血色的脸,嘴唇裂得全是口子,心里清楚这位首长已经撑不了多久了。魏拯民当时说话声音很轻,却字字都砸在她心上,大概是说 “这戒指你拿着,以后要是队伍里有人饿肚子、缺药品,就想办法换点能用的,别让大家白受委屈”。他到最后想的都不是自己,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姐妹们,是还没看到的胜利。 后来总有人说,不就是一枚戒指吗?可这枚戒指里藏着的,是老一辈革命者最实在的情义,是他们在绝境里不肯放弃的念想。魏拯民舍不得用,不是小气,是他把 “战友” 看得比自己的安危还重;他把戒指交给金哲镐,不是简单的托付,是把对革命的坚持、对同志的牵挂,都交到了下一代人的手里。要是只盯着 “戒指” 这个物件,没看到背后的这份心,那可就真的懂错了。 金哲镐后来把这枚戒指小心收了一辈子,没舍得换任何东西。她总跟身边的人讲魏拯民的故事,说这枚戒指不是首饰,是抗联战士们互相搀扶着往前走的证明。现在我们再提起这件事,不该只觉得 “感人”,更该想想那时候的人凭什么能在那么难的日子里不低头 —— 凭的就是这份把别人放在心里、把信仰扛在肩上的劲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史海听涛

史海听涛

带你重回历史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