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李先念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提出:“你们拿我们那么多东西,打算什么时候还?”阿方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竟说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还的问题。那次会谈谢胡同李先念谈了六个多小时,内容全部是要东西。 1969年的那场会谈,成了中外援助史上最尴尬的一次”要账”。当李先念问出那句话时,谢胡的回答让所有人都懵了。六个小时的马拉松谈判,一边是委婉的催债,一边是理直气壮的索要,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恩怨纠葛? 1949年11月,我国和阿尔巴尼亚建立外交关系。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这十分难得,对于新中国打开外交局面具有重要意义。说起中阿关系,那真是从蜜月期开始的。当年中苏闹翻的时候,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第一书记霍查,人民议会主席团主席列希,部长会议主席谢胡致电我们表示祝贺,在国际上力挺中国。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经济、军事援助项目总值将近90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要知道那会儿中国自己也不富裕,刚从三年困难时期缓过劲来,老百姓日子还紧巴巴的。但为了这个”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咱们还是勒紧裤腰带往外掏钱。 问题就出在这儿。1969年5月16日,中国新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耿飚抵达阿国首都地拉那,这位”将军大使”可不是摆设。他到处转悠,实地考察,发现了不少猫腻。中国援助的机器和物料,被用作非生产用途(如水泥用作制作大量的纪念碑)和随意摆放造成严重损耗。更离谱的是,阿尔巴尼亚更用中国提供的机器及原材料生产大量劣质产品返销中国。 耿飚看不下去了,赶紧给国内写报告。毛主席看了耿飚的信后,大加称赞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先念1969年11月访问阿尔巴尼亚,这次可不光是走过场。 会谈那天,谢胡上来就是一通要求。谢胡开门见山,大谈特谈的内容就是向我国不断索要援助。这家伙胃口可真不小,说阿尔巴尼亚需要有自己的”鞍钢”,还需要有像样的机械工业,还要中国援助开发海上油田。更过分的是,谢胡还说:“在下一个五年计划里,将完全用中国的设备和材料。” 李先念听得直皱眉头。作为管财政的,他比谁都清楚这些要求意味着什么。面对”要账”的李先念,谢胡东扯葫芦西扯瓢的拉扯了6个小时,一副滚刀肉的模样。六个小时啊,除了要东西还是要东西,李先念实在憋不住了。 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问题:“你们已经拿了我们那么多东西,准备什么时候还?”这话说得够直白了,换谁都得琢磨琢磨吧。可谢胡倒好,大言不惭地说道:“我们帮助中国那么多,中国对我们的援助理所应当,我们从未考虑过还的问题。” 这回答把中国代表团都给整蒙了。啥叫帮助中国那么多?不就是在国际上说了几句好话吗?就这还理所应当了?在李先念面前,谢胡翻起了”旧账”,历数中苏交恶时,总统霍查带领阿尔巴尼亚为中国发声,与”老大哥”苏联闹掰,而付出的代价。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己有恩于中国,所以中国给钱给物都是应该的。 这次会谈彻底撕破了脸皮。在谢胡的顽固态度下,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归还协议。李先念回国后把情况一汇报,高层都坐不住了。好家伙,感情咱们这么多年就养了个白眼狼啊。 从那以后,中阿关系开始走下坡路。到了197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出现了极大的困难,难以满足阿尔巴尼亚对经援、军援的巨大要求。阿尔巴尼亚十分不满,霍查甚至在阿尔巴尼亚会议的报告中攻击我国。 1978年,中国正式停止了对阿援助。外交部经过深入研究认为,阿领导人出于自己的内外需要,对我们以怨报德,中阿合作基础已遭严重破坏。没了中国撑腰,阿尔巴尼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最后政权都垮了。 谢胡的下场也够惨的。1981年12月17日谢胡自杀后,整个家族(他的妻子、儿子和其他的亲戚)被逮捕并囚禁,谢胡被指责为”最危险的叛徒和国家的敌人”。 这事儿给咱们上了一课:援助可以,但得有原则。无底线的给予只会惯出白眼狼。李先念那句话虽然没得到满意答复,但却成了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分水岭。从那以后,中国的对外援助更讲究互利共赢,不再做冤大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头看这段历史,不禁让人唏嘘。李先念的那句质疑和谢胡的那个回答,成了国际关系史上的经典案例。你觉得在援助关系中,应该怎样平衡情义与原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说说你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1969年,李先念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提出:“你们拿我们那么多东西,打算什么时候
熹然说历史
2025-09-07 22:36:01
0
阅读: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