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上半年GDP公布,美国14.9万亿,日本2.1万亿,中国有多少? 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成绩单陆续出炉,乍一看,几家欢喜几家愁。但数字这东西,有时候会骗人,得扒开表皮,才能看清里面的筋骨到底结不结实。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节骨眼上,谁的经济更有韧性,更能扛事儿,比单纯的增长速度重要得多。今天我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美、日、中这三个重量级选手的真实状况。 先看美国,上半年的平均增速大概1.25%,数据看着还行。第一季度虽然萎缩了一点,但第二季度一个猛子扎上去,增长了3%,经济总量依然稳坐全球第一把交椅,差不多15万亿美元的盘子。 可这光鲜背后,藏着不少问题。经济的大头靠消费撑着,尤其是第二季度,服务业和汽车卖得不错。但问题是,大家都在刷信用卡,债务总额冲到了1.21万亿美元,这可是历史新高。说白了,就是寅吃卯粮,提前把未来的钱给花了。 投资这块儿反而在拖后腿,制造业没啥扩张的劲头,利率那么高,老板们谁还愿意砸钱。就业市场也透着一股虚胖,兼职岗位多了,正经的全职工作反而在减少,第二季度的非农就业数据就没达到预期。 更有意思的是关税政策。本来想保护自己,结果第一季度企业为了躲关税,拼命提前进口,进口额暴涨了快40%,可成品出口才增长了0.4%,反而伤了自己。当然,也有亮点,比如第二季度AI相关的科技投资,给GDP贡献了0.5个百分点。 持续的加息,让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房贷、车贷压力山大,一些小企业直接关门,大厂也开始裁员,有个工厂一下就裁了八千多人。政府想让制造业回流,可国内人工贵、流程慢、配套也跟不上,挑战不小。 再看看日本,情况就更复杂了。上半年的GDP总量滑到了2.1万亿美元左右,全球排名掉到了第四,已经被德国超了过去。 年初开局不利,第一季度经济是负增长,主要是内需和外贸都不给力。 好在第二季度缓过一口气,环比增长0.3%,年化增长1.0%,比大家想的要好一些。这主要是靠企业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为了保住市场,不少企业宁可压缩利润也要出货。 但这并不代表日本经济就全面好转了。它的底子长期以来都很虚弱,增长速度跟中美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老龄化问题像一座大山,压得整个社会喘不过气,劳动力短缺,生产力也上不去。 外部环境对它的影响也很大。比如汽车出口,被加了15%的高关税,像丰田这样的巨头,利润直接蒸发了大概180亿美元。 现在除了汽车还有点竞争力,其他产品优势越来越小,尤其是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冲击下,汽车这根最后的支柱也开始晃悠了。 而且日本的国债规模太吓人了,快到GDP的2.5倍了,利率又常年趴在零附近,想用财政政策刺激一下,手里的牌实在不多。后面还有印度紧紧追赶,第四的位置也未必坐得稳。 最后聊聊中国。上半年经济总量差不多9.2万亿美元,是日本的四倍还多,同比增长了5.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里绝对是领跑的。 关键是,这个增长很扎实,不是单靠某一项。农业、工业、服务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农业稳住了基本盘,制造业是顶梁柱,增加值增长超过5.3%。 服务业更是亮点纷呈,尤其是数字经济相关的领域,活力十足。 国内消费市场非常活跃,上半年零售总额达到了24.5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0%。别小看这个数字,在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一点点的增长都意味着巨大的能量。 而且这种消费是内生性的,大家愿意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这些升级产品买单,而不是靠借债。 尽管房地产有些降温,但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投资一直在发力,稳住了大盘。 中国经济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有完整的产业链,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95%的零件都能在本地搞定,这种抗风险能力是别家没法比的。 面对外部的关税和技术封锁,中国的调整能力也很强。你加关税,我就用国内补贴来对冲,比如今年那个3000亿的国补,直接刺激汽车家电消费。 在高端制造、新能源这些新赛道上,竞争力越来越强,逐渐从一个被动的规则接受者,变成了能主动反击的力量。 所以说2025年上半年的这场经济大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一时的数字起伏不重要,经济的内在结构、平衡性和韧性,才是决定未来谁能笑到最后的关键。 一个有强大内需、完整产业和灵活政策的经济体,才能在风浪中走得更稳、更远。
金灿荣:只要中国不犯大错,有朝一日中国的GDP将达到日本的10倍,到那时候就不用
【32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