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刷到一个直击心灵的短视频,很想分享给大家: 一个学生问老师:“那些抗日战争中牺牲了的先烈们,知道我们最终会胜利吗?” 视频里老师没立刻回答,先是低头揉了揉教案角,再抬眼时,眼里的光比平时软了不少。他没讲课本里的大道理,反而给孩子们讲了个自己爷爷的旧事——抗战那会爷爷才十五岁,跟着村里的游击队在山路上埋地雷,有次为了引开搜山的敌人,一个姓王的战友突然往反方向跑,边跑边喊“别让小鬼子找到咱的人”,最后再也没回来。老师说,那战友跑之前,兜里还揣着个没来得及给妹妹的红绳,后来爷爷找了好多年,也没找到能托付红绳的人。 老师顿了顿,指了指教室窗外的老槐树:“你们看那棵树,抗战时它就长在这,炸弹炸过、炮火熏过,可它就是没倒。先烈们可能不知道1945年8月15日这个胜利的日子,也不知道后来咱们能有高楼、有高铁,更不知道现在咱们拿着手机就能跟千里外的人说话,但他们知道一件事——不能让日本人把咱的家拆了,不能让咱的孩子再当亡国奴。就像杨靖宇将军,冻饿了几天几夜,肚子里只有棉絮和树皮,敌人劝他投降,他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你看,他们要的从不是‘胜利’这两个字,是‘中国还在’,是咱们能守住自己的根。” 我看完这个视频,突然想起去年去县城纪念馆的事。展柜里放着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衫,旁边的卡片写着“战士张某,1942年牺牲,年仅19岁,遗物只有这件衣服和一封没寄出去的家信”。信上的字歪歪扭扭,却看得人鼻子发酸:“娘,等把鬼子赶跑了,我就回家给您盖新房子,再娶个媳妇,让您抱孙子。”那天我站在展柜前好久,突然明白,先烈们的“胜利”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就是娘能住上新房,就是年轻人能安心成家,就是咱们能守着自己的土地好好过日子。 现在有时候刷到些离谱的内容,有人穿着日军军服在抗战遗址拍照,还有人说“都过去这么久了,记着有啥用”。每次看到这些,我就想起视频里老师说的话:“不是要大家天天哭着念过去,是要记得,你现在能安安稳稳吃一顿热饭,能放学路上追着打闹,能对着手机笑出声,都是有人用命换的。忘了这个,就对不起那些没来得及吃一顿饱饭、没来得及见家人最后一面的战士。” 视频最后,那个提问的学生没再追问,只是悄悄从笔袋里拿出支红笔,把书桌角贴着的“爱国”两个字又描得深了些。我把这个视频转发给了朋友,她说看完想起爷爷教她唱的《松花江上》,以前总觉得歌词绕口,现在终于懂了“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里的盼头。其实我们现在的每一次平安相聚,每一次为祖国骄傲的瞬间,每一次把历史讲给下一代听,都是在告诉那些先烈——你们想要的,我们都有了;你们守护的,我们还在好好守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他们不知道何时胜利,却为今天的我们拼过命”——老师一个故事让全班沉默
常乐凌统
2025-09-18 20:12:22
0
阅读:83
冲锋陷阵
[哭哭][哭哭][哭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