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口味偏清淡,不爱太重的调料。 信源:北京商报 2025-01-23《俄罗斯商品馆跌落风口 》 您逛超市时注意过吗?进口食品区的俄罗斯巧克力、大列巴、酸黄瓜,总摆得整整齐齐,可买的人不多。 这些年短视频里总刷到俄罗斯食品,超市里攥着超大桶冰淇淋、比胳膊还粗的肉肠,听着价格实惠,可真到买的时候,多数人还是犹豫。 其实俄罗斯食品在中国不算新面孔。早从2016年起,中国就是俄罗斯食品出口第一大国,只不过卖得好的主要是大豆油、小麦这些农副产品。 像咱们常吃的巧克力、薯片、咖啡,早被欧美品牌占了市场。俄罗斯的零食、饮料进来得晚,这是难卖的一个原因。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食品本身的特点。提起俄罗斯吃的,您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准是大列巴、酸黄瓜、大肉肠,对吧?不是这些最有名,是俄罗斯人日常就爱吃这些。 他们的食品太单调了,在咱们这个美食大国,光靠“实在”“量大”可吸引不了人。 就说鱼子酱,听着高级,可那股腥味不是谁都能接受;巧克力更夸张,标99%纯黑巧的,咬一口苦得直皱眉,咱中国人吃甜习惯了,哪受得了这股子“原汁原味”? 俄罗斯食品的“粗犷”还体现在口味上。大列巴又干又硬,正宗的还带酸味,和咱们松软香甜的面包比,实在没优势。 大肉肠虽肉多,可一个能啃半个月,吃着除了咸没别的味。这些在俄罗斯是没办法,西伯利亚冷得邪乎,得靠高热量顶饿,可在咱这儿,吃饭图的是个顺口。 近几年俄罗斯网红食品也没少折腾。紫皮糖打着“战斗民族零食”旗号火过一阵,可那甜得发齁的味儿,多数人尝一口就放下了。 巧克力苦、糖果齁,连鱼子酱都因为腥味难打开市场。有人说:“俄罗斯食品太实在,可实在过了头,就顾不上好吃不好吃了。” 其实俄罗斯也有好东西。欧洲部分的俄罗斯冰淇淋,奶香味浓;远东的椴树蜂蜜,品质不错。 可这些好东西,咱老百姓知道的少。俄罗斯食品商有个毛病:不管卖到哪儿,都按自己口味生产,包装还是俄文,成分表、保质期看不明白。咱买东西最怕吃着不安全,看不懂说明,谁敢随便买? 再看人家欧美食品,肯德基、麦当劳进中国都改菜单,可乐有甜味剂,薯片有番茄、烧烤味。 俄罗斯食品倒好,从莫斯科到北京,味道一点不变。咱中国人吃饭讲究“入乡随俗”,火锅要配香油蒜泥,面条要浇点醋,进口食品要是不跟着调整,哪能卖得动? 这些年有个现象挺有意思:俄乌冲突那会儿,网友一股脑儿扫空俄罗斯国家馆,可等商家补货,还是那几样老产品。 这说明大伙儿不是不想支持,是俄罗斯食品没跟上咱们的需求。就像去饭馆吃饭,再实在的菜,总吃一种谁也会腻,得变着花样来。 俄罗斯食品要在中国卖得好,光靠“真材实料”不够。得像那些卖得好的外国品牌学,研究咱中国人的口味,该减糖的减糖,该调味的调味; 包装印上中文,写清楚成分和保质期;甚至开个中国工厂,按咱这儿的习惯生产。就像当年麦当劳刚进中国,汉堡里加了菠萝,炸鸡裹上面包糠,这才让咱接受了。 说到底,食品是吃的东西,合口味最重要。俄罗斯食品有它的优势,大豆油香、蜂蜜纯,要是能把这些好东西用咱中国人喜欢的方式端上餐桌,何愁卖不好? 毕竟再远的路,只要肯迈出调整的那一步,总能走到咱老百姓的餐桌上来。
万幸中国没帮俄罗斯,因为美国早就布下了三个陷阱,一个比一个致命,那美国布下的陷阱
【4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