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死之前,他回头望了望家乡”! 请大家记住照片中的人,他叫——陈阿生。当兵之

老乡最是味儿 2025-09-22 17:05:17

“赴死之前,他回头望了望家乡”! 请大家记住照片中的人,他叫——陈阿生。当兵之前是一个走街串户的小货郎, 照片里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领口还别着半截磨秃的铅笔。那是1951年的冬天,部队要跨过鸭绿江,他站在鸭绿江边的雪地里,背后是黑压压的队伍,身前是结了冰的江面,回头望的方向,是千里之外的浙江山村。同村的王大爷总说:“阿生那担子挑得好,针头线脑、糖果糕点,谁家孩子哭了,他掏块糖就能哄好。” 参军那天,他的货郎担就放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竹筐里的麦芽糖还冒着热气,是头天夜里给邻居家的小丫头做的。他摸着扁担上磨出的包浆,对送行的娘说:“等我回来,就把担子换成马车,带您去县城看戏。”娘塞给他的蓝布帕子里,裹着七颗炒花生,那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后来每次走街串巷,口袋里总揣着几颗。 在部队里,他成了“行走的补给站”。战友们总爱围着他,听他讲村里的新鲜事——张寡妇家的鸡下了双黄蛋,李木匠的儿子考上了学堂。有次急行军,他把自己的口粮分给了伤员,夜里饿了,就摸出怀里的花生,一颗分两半,跟身边的新兵分着嚼。那个新兵后来成了将军,总在回忆录里写:“陈阿生的花生,是我吃过最香的东西。” 那张“回头望家乡”的照片,是战地记者抓拍的。当时美军的飞机正在头顶盘旋,炮弹落在江面上炸开冰花,他却站在原地,朝着东南方看了足足半分钟。记者后来回忆:“他眼里没有怕,只有念想,像惦记着没卖完的货,又像记挂着家里的人。”这张照片在当时没引起多少注意,直到几十年后,有人在档案馆翻出来,才知道这个货郎兵的故事。 他牺牲在金城战役的战场上。冲锋号响的时候,他背着受伤的通信兵往前冲,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手里还攥着那半块没吃完的麦芽糖。清理遗物时,战友在他贴身的口袋里发现了那张蓝布帕子,七颗花生只剩三颗,剩下的四颗,大概是分给了谁。 现在的村口老槐树下,立了块石碑,刻着“陈阿生烈士之位”。每年清明,都有老人带着孩子来,指着石碑说:“以前有个货郎叔,挑着担子走四方,后来去保家卫国了,再也没回来。”孩子们不懂什么叫烈士,只知道这个叔叔很勇敢,像故事里的英雄。 其实他从来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个想回家的货郎。就像千千万万个普通士兵,他们上战场前,可能是农民、是工匠、是学生,心里装着的不是宏大的道理,是家里的田、檐下的燕、没说完的话。可就是这些普通人,在该站出来的时候,把担子换成了枪,把牵挂藏进了胸膛,用命护住了身后的家乡。 那张照片里的回头望,望的不是懦弱,是牵挂;赴死的决绝,不是鲁莽,是担当。我们记住陈阿生,不只是记住一个名字,是记住那些像他一样的人——他们本可以守着小日子过一生,却选择了用生命换我们的安稳。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老乡最是味儿

老乡最是味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