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

史鉴奇谈 2025-09-25 11:00:03

一名乌军女兵在接受乌克兰电视台采访,被问到前线当下更缺人还是更缺无人机时,她表示,前线最缺的是人,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缺不缺人的事儿,而是人快打光了。   这话听着扎心,却戳破了俄乌战场最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总盯着无人机战场的热闹,觉得FPV满天飞就是战局全部。确实,乌克兰的无人机产业这几年涨得吓人,2024年产能都突破400万架了,比当初定下的百万目标翻了四倍。   前线每天消耗的无人机能达到3000架次,这些小东西能炸坦克、能侦察,作用确实没法替代。   但再厉害的无人机也得有人操控。没人把它从箱子里拿出来,没人给它装电池定坐标,没人在它坠毁后补位防御,一堆零件就是废铁。   乌军“塔夫里亚”作战集团的指挥官早说过,前线兵力上存在严重困难。部队打了这么久,士兵们没有休息充分,个个都熬得没了力气,急需轮换休整。   可轮换的人在哪儿?美国官员早前估计,乌军损失已经超过12.45万人,这个数字还在跟着战局往上走。   乌克兰国防部长说过,全国有100万人在服役,其中武装部队占80万。但这点人撒在漫长的战线上,跟杯水车薪没区别。   后方的动员系统早就扛不住了。地方招募中心跟警方合作,去疗养院、健身房突击检查,就为了抓壮丁。   可就算这样,征兵任务也从来没完成过。国防部副部长自己都承认,有数十万人在想方设法逃避服兵役。   更要命的是,大量适龄男子早就跑了,《华盛顿邮报》说这个数字多达65万。他们一走,后方的兵源池直接见了底。   基辅当局只能不断修改规则,先是把征兵最低年龄从27岁降到25岁,后来干脆计划取消更多延期服役规定。有消息说,美英还建议他们把年龄下限压到17岁,上限提到70岁,连女性都要进一步动员。   为了吸引人当兵,有些州想出了签合同就立马发钱的招。可地方预算早空了,能拿到钱的人少得可怜,根本填不上数十万的人员缺口。   前最高拉达议员奥列格·察廖夫说得更直白,现在的乌克兰,不搞当年第三帝国那种全面动员,根本没法把军队人数提上去。   这种情况下,前线的兵越打越少,防线自然越守越吃力。俄媒都看得明白,兵员不足已经逼着乌军转向全面防御,到处修工事就是最明显的信号。   有人说西方援助能顶上,可炮弹都快断供了,人怎么补?泽连斯基早就抱怨过,美国把该给乌克兰的炮弹转去了以色列,155毫米北约制式火炮都快成摆设了。   乌军每天要打4000到7000发炮弹,这个量早超出了西方国家的产能。弹药不够,进攻没法搞,防守都得省着来。   更残酷的是,就算有炮弹,没人扛炮也没用。以前一个炮兵班能伺候好几门炮,现在剩下的人能守住一门就不错了。   那些好不容易补上的新兵,没经过系统训练就被拉上前线,很多人连无人机的屏幕都不会看,上去就是送命。   对比之下,无人机的缺口反而成了“相对能解决的问题”。毕竟民间志愿者还在凑钱捐无人机,本土企业的产能也摆在那儿。   可人员的缺口是死穴,人没了,再先进的装备也运转不起来。这名女兵的话,其实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   外界总在讨论战术、装备、援助,却忘了战争最核心的还是人。战线要靠人来守,阵地要靠人来夺,就算无人机能完成精准打击,最后守住战果的还是活生生的士兵。   现在的乌克兰,就像一辆发动机快烧完的战车,零件(无人机)还能凑,可驾驶员和炮手(士兵)快没了。   就算无人机产能再翻一倍,没人操作也是白搭。那些在后方工厂里堆积的无人机,看着是希望,反倒成了前线缺人的佐证。   毕竟,能造得出机器,却造不出能扛枪的人。这才是乌克兰前线最绝望的困境。   官方信源:新华网. 俄媒:兵员不足令乌军转向全面防御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