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站在讲台上说了句话,整个学术界都炸了。“曹操要是活在今天,妥妥的是个霸道总裁,天天上热搜那种!”台下学生哄堂大笑,台外专家气得跳脚:“这还是学者吗?简直是胡说八道!” 易中天在公开课堂上随口一句玩笑话瞬间点燃了气氛,学生们笑声不断,觉得这种类比既新鲜又贴近生活,但一些学术界的专家却不淡定了,直呼“这不是学术,是胡闹”。 这一幕其实揭示了一个老话题:学术传播与大众接受之间,往往存在一条难以跨越的沟壑。 曹操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的地位极为特殊,因为他既是三国乱世中有实力的政治家、军事家,又因为《三国演义》有了更加丰富的形象。所以学术界关于曹操的讨论,通常围绕政治、军事谋略,或者他的文学成就展开。 然而,易中天的表达却一改学究式的严肃口吻,直接将曹操与现代社会中的“霸道总裁”对比,乍一听,似乎带有调侃意味,但仔细想来,其中并非毫无根据。 所谓“霸道总裁”,在当下网络语境里,是一种具备强大掌控力、极强个人意志,并能轻易左右局势的形象。 回看曹操的一生,从弱冠时击杀宦官家奴,到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哪一步不是凭借超强的魄力和手腕?如果把这种能力投射到今天的商业社会,确实与“霸道总裁”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专家们的不满,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学术研究需要精准与严谨,任何类比若脱离历史语境,便容易造成误解。曹操的“霸”与“奸”,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如果简单等同于现代社会的某种标签,可能会让公众误以为学术评价就是娱乐化的调侃。 但另一方面,学术如果完全关起门来讲“纯粹”,就很难走进大众的视野,或许正是这种“跨界式”的表达,才让历史人物再次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 再转过头来看易中天,他一直以讲述通俗历史著称,懂得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把晦涩的史料转化为观众能理解的故事。有人批评他“戏说”,也有人称赞他“接地气”。其实,这正是历史普及的一种方式。 易中天的这种“调侃式解读”,至少能让年轻人对古代人物产生兴趣,这未必不是件好事。 如果连最基本的兴趣都没有,又如何指望他们去阅读厚重的史书? 因此,与其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不如把它看作学术与大众之间的一次碰撞。碰撞可能会带来火花,也可能会引发争议,但正是这种争议,让历史不至于沉睡,让古人依旧能在现代社会里“活过来”。 文丨小王 编辑丨史叔
1641年,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活捉,300多斤的朱常洵跪倒在地,请求免
【39评论】【5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