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4月,陈毅被叛徒陈宏诱骗下山,陈毅下山后因口渴,向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少妇讨水喝,谁知少妇竟是叛徒妻子,叛徒妻子的一句方言,竟救了陈毅的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是一个南方细雨绵绵的春天,陈毅带着竹杖,行走在泥泞的山路上,心里满是惦念和警惕,彼时的游击队,正处在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身后是敌人的层层包围,前方则是未知的希望,队伍与上级失去了联系已经很久,物资匮乏,信息也成了奢侈品,大家在山林里靠野菜和雨水度日,稍有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是敌人扑来的信号。 就在这样的困境中,陈毅突然得到了一个消息,说有人带着重要指示从上海来,要他下山接头,这个信息像是夜色里的一束微光,让他那颗悬着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毕竟,和上级失联太久,谁都渴望抓住这根救命稻草。 但是,这个看似天降的机会,其实背后暗藏杀机,原来游击队的联络员陈宏,在一次下山途中被敌人抓获,受不住酷刑,他最终叛变,把队伍的很多秘密暴露了出去,敌人见机会难得,立刻设下陷阱,假冒中央特派员来接头,目的就是引陈毅下山,把整个游击队一网打尽。 陈毅虽然经验丰富,但在和外界隔绝许久的情况下,也难免心生侥幸,这次他亲自带着另一名同志下山,那条路他走得格外小心,途中,他顺道去了陈宏的家,其实,这完全是个临时起意,只是因为口渴,才想讨口水喝,哪曾想,这个随意的举动,正好成为他逃过一劫的关键。 进门的时候,陈毅见到一位年轻妇女正在院子里洗衣服,他没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只是说自己路过,想讨点水喝,对方用家乡的话随口答了一句,说陈宏去了“团部”,因为口音很重,陈毅一时没听清,把“团部”听成了“糖铺”,而“糖铺”正是游击队在县城里的秘密联络站代号。 就是这一句模糊的话,让陈毅心生疑窦,按理说,秘密联络点的信息,哪怕家属也不会随便说出口,再加上这段时间风声鹤唳,敌人的搜捕日益严密,陈毅不敢大意,他没有按照原计划直接前往约定地点,而是先在附近观察了一阵。 果然,他发现平时人来人往的糖铺,这会儿显得异常冷清,周围还出现了不少陌生面孔,再去茶馆,伙计悄悄告诉他,陈宏已经叛变了,街上,敌人的哨声也响了起来,士兵开始挨家挨户搜查,这时陈毅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早已布下的圈套。 见势不妙,他赶紧从茶馆后门溜走,转进小巷,却撞上了一队巡逻的敌兵,幸亏他应变迅速,谎称自己是外地来的教书先生,对方并未轻信,反而让他带路上山搜查,在半路上,陈毅借故上厕所,从茅屋后面的破洞钻出,抓着藤蔓滑下山崖,侥幸逃脱。 后来才知道,敌人不仅在糖铺设下埋伏,还带人直扑游击队驻地,多亏有战士鸣枪报警,项英等人才及时突围,甚至敌人还放火烧山,妄图赶尽杀绝,偏偏天公作美,一场大雨把山火浇灭,大家都说,这简直像是老天爷都在帮忙。 回头来看,这一连串的危机,表面上陈毅能脱险,似乎有不少偶然因素,比如方言误会、突然的起意、突如其来的暴雨,但实际上,真正的“保护伞”,还是那一层层由群众织成的隐形防线。 在敌人严密搜查的日子里,像陈毅身边的洗衣妇人、糖铺的伙计、村口的农妇,甚至是曾经送红薯上山被摔伤的乡亲,都是游击队的秘密守护者,大家用自创的暗号、谐音甚至半块干饼、艾草汁当信物,把信息一层层传递出去,没有电台,就靠看旧报纸,从广告栏里推测敌情调动,没有明码,就用各种办法制造记号,看似简陋,却让敌人始终摸不到头脑。 敌人的封锁再严密,也堵不住百姓的心,哪怕国民党搞“移民并村”,让十户人家连坐,盐米都要登记发放,还是有人冒着危险往山里送粮送信,有的农妇夜里送红薯,被追兵逼得滚下山崖,有的孩子用山歌传递口信,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大家明白,游击队在,才有活路,如果他们没了,老百姓也没好日子过。 叛徒的危害,是那个年代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人不是天生变节,而是被酷刑折磨、亲人被抓,最后被迫屈服,陈毅后来总结,分清被迫与主动、评估危害、体谅群众,是反叛徒斗争中最重要的原则,游击队在绝境中学会了谨慎和反思,不再轻信任何信息,每一条线索都要查证。 即使如此,三年游击战,还是有不少牺牲,许多高级干部就这样倒在了南方山区,死难人数远超长征,陈毅多次在岩洞里坚持近一个月,只靠野菜和山泉维生,实在走投无路时,他写下诗句自勉,把“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刻在心里,诗和信仰,成了他和战士们咬牙坚持下去的理由。 信息来源:人民网党史频道《陈毅:没有参加长征的元帅》
志愿军的王牌军长,基本上都是中将军衔,只有一人是少将,他是谁“1950年11月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