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免签协议的后果显现了! 大量俄罗斯人涌入中俄边境绥芬河市、黑河市、满洲里市、珲春市,毫不夸张的说,他们除了购买中国便宜好用的日用品外,有的甚至是来中国找男人来了。 2025 年 4 月 1 日免签政策落地当天,绥芬河公路口岸的入境车流从清晨 5 点就开始排队,到上午 9 点已突破 800 辆次,其中七成是挂着俄罗斯远东牌照的商务车。 车主瓦莲京娜打开后备厢,露出十几个叠放整齐的空行李箱:“听说中国保温杯、电煮锅便宜,这次要多带些回去,给亲戚朋友分一分。” 口岸执勤的民警发现,当天入境的 1500 多名俄罗斯游客里,有近三分之一携带了超大容量购物袋,有的还特意准备了折叠小推车,显然是做足了采购准备。 4 月 5 日清明假期,黑河市中央街的早市迎来一波俄罗斯游客高峰。卖蔬菜的摊主王秀兰把价签换成中俄双语,刚摆好的菠菜、黄瓜就被围了起来。 “以前俄罗斯客人一周来两三次,现在天天都有,菠菜从 3 元一斤涨到 3.5 元,还是不够卖。” 她边称菜边说,不少俄罗斯主妇会用微信支付,有的还会主动问 “能不能便宜点”,砍价的样子和中国顾客没两样。 早市尽头的早餐摊更热闹,俄罗斯游客学着中国人的样子,端着豆浆、咬着油条,有的还会用生硬的中文说 “好吃”。 4 月 10 日,满洲里国际商贸城的家电区挤满了采购的俄罗斯人。 店主李建国正在给一位俄罗斯客人介绍电暖器:“这款功率大,冬天取暖够用,在俄罗斯卖 1500 卢布,我这儿只要 800 元,还能帮你送到物流点。” 他透露,政策实施后店里的小家电销量涨了两倍,尤其是电煮锅、吹风机这类日用品,每天能卖出 50 多件。 商贸城的物流中心也忙得不可开交,工作人员说,现在发往俄罗斯赤塔的包裹每天能有 600 多个,比政策前翻了一倍多,为了加快配送,还专门开通了 “隔日达” 专线。 4 月 15 日,珲春市人民医院的眼科门诊来了 12 位俄罗斯患者,其中 8 人是来做白内障手术的。 来自哈桑区的尼古拉说:“在俄罗斯做白内障手术要等 4 个月,费用要 10 万卢布,这里只要 5000 元,3 天就能出院,还能顺便去防川景区看看。” 医院专门安排了俄语翻译,还为俄罗斯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从挂号到检查再到手术,全程不超过 3 天。 眼科主任表示,政策实施后,每月接诊的俄罗斯患者比以前多了三成,大多是来做眼科、牙科手术的。 4 月 20 日,黑河市婚姻登记处迎来一对特殊的新人 —— 俄罗斯姑娘叶卡捷琳娜和中国小伙张强。 两人在商贸城做外贸生意时相识,免签政策实施后,叶卡捷琳娜来往更方便,干脆决定结婚。“中国男人踏实,对我也好,在这里生活很安心。” 叶卡捷琳娜说,她没要彩礼,还把俄罗斯的蜂蜜货源介绍给张强,现在两人的小店每月收入能有 4 万多。 登记处工作人员透露,4 月以来,黑河已有 32 对中俄情侣登记结婚,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半,这些俄罗斯姑娘大多会说简单中文,有的还在当地找了工作。 4 月 25 日,珲春口岸的通关时间从原来的 10 小时延长到 14 小时,还新增了 2 条免签专用通道,配备了俄语引导员。 口岸负责人介绍,政策实施后,日均入境人数突破 2000 人次,为了减少排队时间,还推出了 “线上预约通关” 服务,游客提前在手机上填表,到口岸后直接核验就能通关。 同时,珲春市还推出了 “购物满 300 元退税 10%” 的政策,商场里随处可见退税指引牌,不少俄罗斯游客专门凑单退税,有的一次能退几百元。 4 月底,绥芬河市的就业市场也热闹起来。当地一家外贸公司招聘俄语导购,月薪开到 7000 元,还包吃住,短短 3 天就收到 80 多份简历。 公司负责人说:“现在俄罗斯游客多,需要懂俄语的员工接待,以前月薪 5000 元都没人来,现在待遇涨了,应聘者还得排队面试。” 不仅如此,物流公司、旅行社也在大量招人,俄语人才成了香饽饽,有的企业还专门开设俄语培训班,让员工学习基础沟通用语。 这一个月来,免签政策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俄罗斯人买到了便宜的日用品,解决了看病难题,有的还找到了幸福;中国边境城市的生意火了,就业机会多了,城市也更有活力。 在绥芬河的广场上,俄罗斯游客和中国市民一起跳广场舞;在黑河的书店里,中俄双语书籍成了畅销书。这种双向的便利,不是单方面的 “涌入”,而是两国百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双赢。 信源:中俄相互免签,可能带来的最大问题:中俄民族大混血?——搜狐新闻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