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联合国机构相继落户中国,迈出整体搬迁第一步? 当地时间9月25号,咱们的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纽约专门见了联合国副秘书长,俩人一合计,直接签了份声明:中国要全力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设在上海。而21号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也在上海办了成立仪式。 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的核心定位值得细究。STEM即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的统称,该研究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10个一类中心,更是欧美地区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 所谓一类中心,是教科文组织的正式机构组成部分,遵循其规章制度,由教科文组织人员领导,虽计划和预算纳入整体体系,但享有职能自主权,负责人通过助理总干事向总干事报告。 其核心职能明确:制定全球STEM教育的标准规范、收集分析各国实践数据、推动创新模式国际交流,甚至能直接参与该领域“游戏规则”的制定,同时还承担着促进各阶段包容公平教育、搭建资源与能力建设中心的任务。 选择上海绝非偶然,而是硬实力的直接匹配。经济层面,2025年一季度上海GDP达1.27万亿元,第三产业占比80.8%,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增速均超9%,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在全球城市中位居前列。 科技领域更具竞争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3.9%,日均新增科技企业37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2.4万家。 教育领域的积淀同样深厚,上海学生在国际PISA测试中常年领先,数学、科学等科目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基础教育质量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更关键的是上海的产业集聚效应与营商环境。国际制药工程学会(ISPE)今年4月将上海代表处设在浦东世博前滩,正是看中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完整生态与政策支持,入驻后可直接联动本土药企、监管机构和科研院所推进技术攻关。 德国蓝科公司2019年将中国总部落在虹口北外滩,数年内便获得数百万政策补贴,而虹口区2024年实到外资增速达35.76%、位列全市第一,还新增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这种“企业有需、政府有应”的效率,叠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定位,让上海成为国际机构落户的优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其核心任务是推动绿色转型与数字经济发展,解决全球贫困、能源短缺等共性难题。中国光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电动汽车销量占全球60%,这些成果连联合国都认可“值得全球借鉴”。 上海作为中国绿色金融核心区,去年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全国47%,已形成从融资到交易的完整绿色资本链条。在此设中心,既能向全球分享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与数字经济经验,又能通过联合国平台吸引国际资源助力国内双碳目标,这种双向赋能的优势无可替代。 而这一布局,也呼应了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绿色、数字转型的迫切需求,能更好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这些机构落户带来的好处切实可见。最直接的是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此前国际STEM教育标准基本由欧美国家主导,如今上海研究所可将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创课程设计等实践,直接纳入全球标准的制定过程。正如国际制药工程学会入驻后,已通过发布行业白皮书、组织技术培训推动中国制药标准与国际接轨,未来STEM领域也将循此路径发展。 资源整合效应同样显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过去40年在中国投入2.86亿美元,支持了150多个项目,全球中心落户后合作规模只会扩大。根据其2022-2025年战略计划,未来几年要推动超1万亿美元的公共开支和私人资本投向可持续发展领域,这些资金与项目大概率会向中心所在地倾斜。 同时,国际机构本身就是“人才磁铁”,上海目前已有101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91家外资研发中心,随着更多联合国机构入驻,全球顶尖的教育专家、可持续发展领域学者将进一步集聚,形成人才虹吸效应。 当然,接纳国际机构并非易事,需对接国际规则、协调各方资源,但这本身也是成长的过程。长远看,这两个机构仅是开端,随着中国全球角色的提升,更多国际组织会将目光投向上海。 这绝非简单的“机构落户”,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具体体现,也是上海作为国际枢纽城市实力的直接证明。
重磅!联合国机构相继落户中国,迈出整体搬迁第一步? 当地时间9月25号,咱们的
兰亭说事
2025-09-29 09:43: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