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女医生刘亚玲被哨兵拦住,直言:“必须出示通行证”。谁料,她竟然掏出一颗手榴弹,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刘亚玲是一个陕西姑娘,她出身于普通家庭。 1981年,刘亚玲考入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护校,三年时间,她的成绩稳居第一。 毕业分配时,有机会进入人人眼红的北京301医院,那是顶级舞台,仕途坦荡。 可她却一口回绝,主动申请去云南边境的67医院。理由很简单:前线需要人。 老师劝她“别糟蹋前途”,家里人也苦口婆心,她偏是倔,认准的路,十头牛都拉不回。 1984年,她背着行囊一路颠簸到了文山。 那时老山战役正打得惨烈,救护车源源不断把伤员送来,鲜血染红纱布,手术室日夜灯火通明。 她第一次进场就被吓到,几乎全是断肢、穿孔、烧伤,可很快她压住了情绪,手不停,脚不停。 三天三夜没合眼,清创、输液、包扎一遍遍重复,眼睛布满血丝。 别人说她是女孩子,受不了这种场面,她却偏要证明自己。 时间一长,她不满足于只在后方,她想去离炮火更近的阵地。 1985年,她擅自上206高地,结果被领导喝斥。 换成别人早就打退堂鼓,可是刘亚玲反倒越挫越勇。 终于,在1986年春天,她趁探亲假打包药箱,硬是往前沿钻。 手续没批下来,哨所拦着,她急得直冒火,掏出随身带的光荣弹吼道:“这就是我的通行证!” 这份拼命的劲头,把守卫都看傻了,最终还是放她进了阵地。 在前线的72天里,刘亚玲几乎没停过。 白天抬担架,晚上在猫耳洞里教士兵急救,空闲时煮碗热汤给大家添口气。 有个战士叫徐良,腿被炸断,血流不止,她跪在地上止血缝合,又扛着输液瓶陪他撤下阵地。 炮弹呼啸,她硬是一步步挪到后方,等人交接完,她整个人都瘫倒了。 可那战士活下来了,她觉得值,整个老山作战期间,她七次奔赴火线,三次都是没批文硬闯,救下170多人。 战士们背地里叫她“战地女神”,说她是猫耳洞里的南丁格尔。 1987年,她自己也负了伤,屁股被弹片扎进,血流如注。 可她没声张,忍痛跑到救护点继续干,等忙完才把弹片掏出来,还自嘲说“留着当纪念”。 等到1988年战火停息,刘亚玲带着满身伤痕和一等功奖章回到西安。 后来深造成了整形烧伤外科主治医生,手术台上依旧稳准狠,救治了无数病患。 可她的心始终牵挂农村。 2003年,刘亚玲回乡探亲,看到村里老人孩子看病要翻山,药都买不起。 第二年,她辞掉城里工作,把积蓄和借来的钱凑一起,在村头建起小医院。 几间科室,二十张床位,手术室简陋却实用。 从买砖瓦到布电线,全靠她一手操办,医院定下规矩:先治病,后交钱;退伍残疾军人,一律免费。 村民没钱交费,她就自掏腰包垫。有人送来几捆菜,她收下笑呵呵继续忙。 这份执拗和善意,让她在2013年获评“最美乡村医生”。 领奖台上,她依旧穿着白大褂,站得笔直。 荣誉没改变她,她照样守着村口的小楼,给病人把脉看病。 2020年,疫情突发,她和老战友筹钱建小厂,连夜生产消毒液,先送乡邻,再捐武汉。 那些瓶瓶罐罐,装着的不只是药水,还有她从战场上带回的坚韧与担当。 回望刘亚玲的一生,从战地护士到乡村医生,从手里握着手榴弹闯关,到拿着手术刀救命,她始终没改过一个念头:人命最重,医生的责任就是救人。 她没有显赫的头衔,没有惊天的财富,却用几十年时光,把“医生”这两个字活成了铿锵的誓言。 她身上最动人的地方,不是那颗手榴弹的疯狂,而是那份不容推迟的执着。 她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止是冲上火线,也是在平凡日子里,仍旧选择守护他人。 战争带来的是毁灭,而她用一辈子证明,救人、爱人,才是最了不起的胜利。
1986年,女医生刘亚玲被哨兵拦住,直言:“必须出示通行证”。谁料,她竟然掏出一
历史不陌生
2025-09-30 14:32:18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