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上将陈仪被执行枪决,行刑前,蒋鼎文让士兵端来酒食,陈

谈古论今朝 2025-10-10 22:49:39

1950年6月18日,国民党上将陈仪被执行枪决,行刑前,蒋鼎文让士兵端来酒食,陈仪摆手说:“你要念及旧情,就让士兵麻利点,打我头部。” 说起来蒋鼎文和陈仪,那可不是一般的同事关系,俩人都是浙江老乡,早年跟着国民党打天下的时候就认识了。陈仪比蒋鼎文年长十好几岁,当年蒋鼎文刚在军中崭露头角,没少受陈仪的提点,后来蒋鼎文能当上“五虎上将”之一,私下里也承过陈仪的情,不然也不会在行刑前特意跑过来,还想着让陈仪吃口热的、喝口暖的再走。 可陈仪偏不接这份“好意”,不是他不近人情,是心里清楚这酒食背后的分量——都到了要送命的地步,再搞这些虚头巴脑的,还不如给个痛快。而且陈仪心里没愧,他到死都觉得自己没做错事,错的是国民党当时的烂摊子,是蒋介石眼里容不得半点“不同心”的霸道。 要知道陈仪可不是突然“犯事”的,他早年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回国后还当过黄埔军校的教官,后来一步步做到福建省政府主席,手里握着实权。但他跟别的国民党高官不一样,不贪钱不搞派系斗争,主政福建的时候还想着整顿吏治、减轻老百姓的赋税,可那会儿国民党已经烂到根儿了,他的这些想法根本推不动,反而得罪了不少同僚。 真正让他掉脑袋的,是1949年那桩策反的事。当时解放军都快打过长江了,陈仪看着国民党节节败退,心里明白这天下要变了,他不想跟着蒋介石一条道走到黑,更不想福建的老百姓再遭战火。刚好他同乡汤恩伯是国民党的兵团司令,早年汤恩伯穷得没饭吃,还是陈仪出钱供他读书、帮他进的军界,陈仪觉得凭着这份情分,能说动汤恩伯带着部队投诚,让福建和平解放。 可陈仪千算万算,没算到汤恩伯是个忘恩负义的主儿。他把策反的想法写成信交给汤恩伯,转头汤恩伯就把信原封不动地送给了蒋介石。蒋介石一看勃然大怒,觉得陈仪这是“吃里扒外”,当即就下令把陈仪软禁起来,1949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又把陈仪押到了台湾,没过半年就定了“通敌叛国”的罪,要执行枪决。 其实蒋鼎文来送他的时候,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陈仪的为人,也清楚陈仪策反不是为了自己,可他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只能在行刑前帮陈仪了却最后一个心愿——打头部,能少受点罪。陈仪当时说那句话的时候,声音没抖也没哭,反而特别平静,仿佛不是在说自己的生死,就像在交代一件平常的小事,这份骨气,在当时贪生怕死的国民党高官里,没几个人能比。 现在回头看陈仪的悲剧,一半是因为他太看重同乡旧情,错信了汤恩伯;另一半是因为他在国民党的体系里,太“格格不入”——别人都在忙着捞好处、保性命,就他想着老百姓、想着和平,这样为国为民的人,注定容不下在当时的国民党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81
谈古论今朝

谈古论今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