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蒋介石得知辽沈战役落败后,立即下令处决谢士炎,这是为何? 1948年11月,辽沈战役落下帷幕,东北全境解放,蒋介石亲临沈阳督战也无济于事。 蒋介石震惊之余,怒火中烧。他突然翻出早已搁置一年多的“谢士炎泄密案”,亲自签下“处决令”。 谢士炎可不是国民党里的闲散官员,是实打实的少将参谋,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跟林彪还算是同期同学,抗战时更带着部队在正面战场跟日军拼过命,立过不少战功,论军事能力,在国民党华北军政系统里很受认可。 可就是这么个“根正苗红”的国民党将领,却早早就看清了国民党的腐败本质——抗战胜利后,官员忙着抢地盘、发接收财,士兵饿着肚子打仗,百姓怨声载道,这跟他当初“保家卫国”的初心完全背道而驰。 1947年,谢士炎通过地下党联系,秘密加入了进步组织,那会儿他正好在国民党华北“剿总”担任作战处处长,手里攥着最核心的军事机密。 当时国民党正紧锣密鼓制定“华北五省剿共计划”,里面详细写了兵力部署、进攻路线,甚至连后勤补给点都标得清清楚楚,谢士炎拿到完整计划后,没多犹豫就通过秘密渠道递了出去,这计划一到我方手里,国民党的“剿共”部署直接成了“透明牌”,压根没起到预想的作用。 这事儿没过多久就露了馅,1947年9月谢士炎被抓,案子很快查清,按国民党的军法,泄密是死罪,底下人也早就把处决报告递上去了,可蒋介石却压了下来,没肯签字。 蒋介石当时不杀他,一是舍不得——谢士炎懂华北战场,又熟悉我方作战思路,留着说不定还能“策反”,或者在后续战事里派上用场;二是那会儿战局还没到崩盘的地步,华东、华中还在国民党手里,没必要拿这么个有分量的将领“祭旗”,就这么把案子搁了一年多。 直到辽沈战役败了,东北全境丢了,蒋介石亲自去沈阳督战,又是调兵又是换将,最后还是拦不住解放军的攻势,他心里又急又恨,总得找个人来扛“失利”的责任,总不能承认是自己指挥失误、国民党失了民心吧? 这时候他翻到“谢士炎泄密案”,立马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谢士炎早就是“内鬼”,之前华北战场没占到便宜,说不定就跟他泄密有关,现在辽沈又败了,正好拿他开刀,既解了自己的怒火,又能给底下人敲警钟,说“战局失利都是因为有内鬼作祟”,好把自己的责任摘干净。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谢士炎的死,就是蒋介石转嫁危机的“替罪羊”操作。要是辽沈战役没败得这么惨,要是国民党还能稳住局面,这案子说不定还得继续搁置;要是蒋介石肯正视自己的问题、正视国民党的腐朽,也不会把怒火撒在一个一年多前就被关押的人身上。 谢士炎被处决前,没喊过一句求饶的话,反而坚定地说自己没做错,因为他选的是顺应民心的路,这份骨气,比当时很多见风使舵的国民党官员强太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8年蒋介石得知辽沈战役落败后,立即下令处决谢士炎,这是为何? 1948年
谈古论今朝
2025-10-12 22:51: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