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美国人要对中国船舶开征“入港费”,但这两天,美方突然提出了一个新的执行细则:一艘船是否需要交费、需要交多少费用,全部得依靠船东自己判断,自助办理,因为美国政府已经停摆,大量工作人员无薪休假,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没有人手执行特朗普政府的新规。至于CBP会不会监管、会用多大的力度监管,现在也不好说,只能看新规开始执行后,CBP能腾出多少人手。 在美方的这一要求下,缴纳入港费的流程变得高度依赖船东自行决定,这种安排在全球贸易环节中并不算常见,以往各国对港口收费都采取严密管控,毕竟这事关税务和贸易公平。 但这次在美国,船只驶入港口到底要不要交费,交多少,全都交由船东自我评估,操作起来多少有些随意。 难点在于,这会导致收费的透明度下降,有没有可能有些船东为了减少成本,选择自行判定“不需要缴纳”,甚至有人可能多交或漏交。 等到美国政府恢复运转,相关部门一旦追责,这些操作也会埋下了不少隐患。 查阅资料发现,类似由于政府停摆导致政策无法及时落地的情况,在美国并非第一次出现。 每当财政预算谈判僵持,政府部门停摆,税务、边境、检疫、行政各环节都会受到波及。 像这次港口入账新规,看起来很“硬”,其实具体执法依然受限于人力,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作为主要执法单位,目前不少工作人员正处于停工状态,执行力度不得而知。 监管部门能抽调多少人力、是否会针对大型船舶优先检查,都充满变数,再加上美方历来注重通过政策释放信号,但执行细节难以保证,这种割裂,恰恰成了国际经贸运行中的一种特殊风险。 不少业内人士评价认为,美国设立新的港口费用初衷,的确可能是针对部分国家的船舶,尤其对中国而言,这种举措更像是一种“间接加税”。 本意是通过提高入港成本,迫使部分企业转向其他路线或分流贸易,但当执行层面出现漏洞时,这种压力可能不会如期体现。 某种程度上,政策无法落地,反倒成了美国政府内部管理与执行的一个缩影。 任何看起来强硬、复杂的政策,如果缺乏持续的政府支持和执法配套,无论针对谁都很难产生预期效果。 过去不少行业人士担心,美国在这类政策上可能会通过大数据和监测手段进行事后核查。 然而当前政府停摆,数据审核和现场查验受到影响,许多进口环节和手续都只能暂时放松。 一旦恢复正常监管,有些船舶可能需要补缴甚至面临高额罚款,这种不确定性让航运公司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期,也给国际物流增加了新变量。 中国企业面对这种变化,短期来看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政策刚出台,具体细节模糊,难免让公司在决策时举棋不定。 美国此举不仅仅是针对中国船舶,也暴露出美方在贸易摩擦和内部管理上的压力,显示出大国政策制定与执法的复杂性。 就全球供应链而言,这类港口费用新规,实际影响远超单一国家,对整个区域乃至国际航运生态都会产生传导效应。 美国港口本身是全球货物流通的重要节点,一旦新规执行不规范,会带来连锁反应。 你认为这种自主申报、自我评估的做法,在国际贸易规则中会流行开来吗?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美国对华船舶加征港口费:船企成本激增,中国如何反制》
美国被中国一连串组合拳打懵了的美国,好像有点缓过劲来了。日前,副总统万斯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