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了高达14亿的遗产,被用于设立诺贝尔奖。然而,120年过去了,14亿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其实最初,基金会的管理者们非常死板,他们严格遵守着一条规矩:本金绝对不能动,只能靠银行利息发奖金。在头几年,经济环境好,这套玩法还行得通,每年十五万克朗的奖金,在当时算是一笔巨款。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两次世界大战就把全球经济搅得天翻地覆,货币贬值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仅仅依靠银行存款的诺贝尔基金会,资产大幅缩水了将近四成。 这直接导致奖金金额严重跳水,一度缩减到只有几万克朗,对于获奖的顶尖科学家们来说,这点钱连“安慰奖”都算不上,诺贝尔奖的声誉和吸引力跌入谷底,基金会几乎走到了断粮的绝境。 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基金会的管理者们终于醒悟过来:再这么当“守财奴”,诺贝尔的理想迟早要破产,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53年,瑞典政府终于开了绿灯,不仅允许基金会投资股票和房地产,还给了一个天大的好处——投资收益免税。 这一下就打通了诺贝尔基金会的任督二脉,他们从被动等利息的储户,摇身一变成了主动出击的职业投资人。 从那以后,基金会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构建了一个全球化的投资组合,股市、债券、房地产、对冲基金,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全球经济复苏的黄金期,他们精准地投了一大批业绩稳定的蓝筹股和核心地段的房产,资产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团队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远见,他们的投资心法非常明确:只投自己能看明白的,坚决不跟风炒作。 八十年代末,瑞典房地产市场火得发烫,所有人都在往里冲,基金会却悄悄地把手里的房产全卖了,结果没过多久,房地产泡沫破裂,他们完美地躲过了一场大灾难。 他们很早就投资了苹果、微软这些后来的科技巨头,但从不重仓某一只股票,始终把风险控制在极低的水平。 这一切的源头,都要追溯到那个充满争议的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他发明了炸药,改变了世界,也因此积累了巨额财富。 但这项发明同样被用于战争,给他带来了“战争贩子”的骂名,或许是出于对良心的谴责,诺贝尔在晚年决定,将自己毕生的财富全部捐出来,设立一个奖项,专门奖励那些为人类做出最杰出贡献的人。 他的遗嘱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家人激烈反对,但经过长达五年的波折,诺贝尔基金会才在1900年正式成立。 如今诺贝尔留下的不只是一笔钱,更是一套让理想永续运行的规则,基金会的百年成功也证明了,财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它能否持续地创造价值。 就像咱们中国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诺贝尔基金会正是靠着这套“渔”的本领,才让这份理想穿越百年,愈发光亮。 参考信源:诺贝尔基金会“长钱术”揭秘——中国财富网
都说“鱼死网破”,但是看完宗馥莉的离职,我只能说:鱼死没死不知道,但是明显的网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