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军事对峙中,中国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我们的常规武器无法打到美国本土,而美国却能借助环绕中国的军事基地,用常规武器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攻击。 这意味着,美军随时能把战火压到中国家门口,而中国想要触及美国本土却极其困难,美国在日本、韩国、关岛布置的基地,等于在中国周边织起一张网。 基地里驻满F-35、B-2这些能高速打击的装备,起飞几小时就能逼近中国沿海,一旦动用导弹,十几分钟就能命中目标。 这种地理层面的差距,让中美在常规战力上高下立判,美国的攻击范围更宽,而中国长期被迫守在近海,只能以防御应对进攻。 这种被动不只是军事层面的,更直接威胁到沿海的经济命脉——那里集中了工业基地和关键港口,几乎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为了改变这种局势,中国多年来把重心放在提升远程打击和防御体系上,东风系列导弹逐渐形成规模,可以覆盖到第二岛链,但距离打到美国本土仍差一段。 虽能对关岛形成威慑,却难以彻底扭转战局,要让对方在战略上真正投鼠忌器,还得具备跨洋打击的手段。 同时,中国在加快推进航母建造和高超音速武器的部署,这些装备让中国海军能在更远海域形成控制力,不过它们价格昂贵、数量有限,不足以支撑远洋持久作战。 相比之下,美国几十年来在全球作战的经验深厚,无论是兵力投送、补给系统还是战略协调,都仍占据着明显优势。 但战争不光拼武器,还要拼生产力,美国最近援助乌克兰的行动,就暴露出其军工体系赶不上弹药消耗的节奏,表面上装备先进,可一旦打持久战,美国的产能短板成了麻烦。 中国在这方面反而有底气,自家的工业体系庞大,导弹生产能力强劲,补给速度也快,在长期消耗战中能形成持续压力。 南海、东海的局势,说明磨合和消耗早已在暗中进行,海警、舰船在海面上频繁对峙,看似只是执法行动,实际上已是战略博弈的延伸,它们测试的是反应速度,也在检验谁能硬撑得久。 接下来,中国要做的不只是追赶装备,而是通过提高射程、完善远洋作战体系和侦察网络,让自己不再被动。 同时,还要稳定军工生产线,让补给成为真正的支撑点,核武虽然是威慑底线,但只要用上就是两败俱伤,谁都不敢先动。 中美对峙的本质,并不是看谁的武器更先进,而是看谁能抗得久,美国有前沿部署的优势,中国有扎实的制造底盘。 未来的竞争,会在这种消耗与再生中慢慢展开,谁能先顶住消耗、撑住节奏,谁就能稳住局面。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6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