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在1955年授衔前夕,提出自己受伤时间太久,没有指挥打仗,就不要给自己授衔了,毛主席说:"一定要给,而且给大将,排在粟裕之后,第二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秋天,北京正在为新中国第一次军衔授予做最后准备,当工作人员把拟定的十大将名单送到中南海时,一封来自大连的电报也几乎同时送达。 写信的人是徐海东,这位躺在病床上的老将军用颤抖的手写下请求:自己从1940年就因伤病离开前线,整个解放战争都在养病,实在不配大将军衔,恳请中央另选贤能。 这封信让参与授衔工作的领导们颇为为难,徐海东的态度很坚决,他反复强调自己多年没打仗,而那些在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将领更应该得到这份荣誉。 但毛主席看完信后,态度同样坚决:一定要给,而且给大将,排在粟裕之后第二位。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决定,徐海东确实从1940年后就基本告别了战场,解放战争那些辉煌的战役他一场都没参加。 按照常理,军衔应该授予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但毛主席心里有本明白账,这笔账要从1935年说起。 那年冬天,中央红军完成长征到达陕北,情况糟糕到了极点,战士们穿着单衣,粮食快要断绝,陕北的寒风一天比一天刺骨。 毛主席写了张借条,让人送到已经在陕北站稳脚跟的红十五军团,借两千五百块大洋给战士们置办过冬的衣物。 徐海东接到借条后,立刻召集后勤部门开会,当时红十五军团的全部家底是七千块大洋,这是部队多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按理说,借出两千五百已经很够意思了,但徐海东想了想中央红军的处境,一咬牙做了个决定:拨五千给中央,不用还。 这个决定意味着红十五军团自己也要过紧日子,但徐海东没有犹豫,他明白,中央红军是革命的火种,保住火种比什么都重要。 这五千块大洋连同紧缺的物资一起送过去,解了中央红军的燃眉之急,毛主席对这件事记了一辈子,他说这不是简单的物资支援,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其实在这之前,徐海东就为中央做了一件大事,1934年,他带着红二十五军孤军北上,没有中央的具体指示,没有后方支援,硬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杀出一条血路,在鄂豫陕地区建立起根据地。 这块根据地后来成了中央红军落脚的基础,如果没有这块地方,中央红军到陕北后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徐海东这个人打仗勇猛,人称徐老虎,北伐时期,他带着一个排就端掉了敌人四个炮兵连,缴获十二门大炮。 在鄂豫皖苏区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一次次冲在最前面,身上留下了十七处伤疤,九次在生死边缘徘徊。 1938年在华北前线指挥作战时,他又一次负重伤,这次伤得太严重,肺部受损,从此再也回不了战场。 医生说他能活下来就是奇迹,想要继续打仗根本不可能,徐海东自己也知道身体状况,所以当听说要授他大将军衔时,他真心觉得不合适。 他想的是,自己躺了这么多年,那些在前线流血牺牲的战友才应该得到这份荣誉。 周总理专门去看望他,劝他接受这个军衔,徐海东还是不肯,他说自己心里不安,但毛主席的态度很明确,这个军衔不仅是表彰战功,更是对早期红军艰苦岁月的纪念,对那些在最困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人的认可。 徐海东的贡献不只是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他把五千块大洋给中央的时候,没想过要回报,他主动让出军长职位给中央派来的程子华时,没有一丝犹豫,他一生九次负伤仍然冲锋在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种精神,这种对革命事业的纯粹,值得大将军衔。 1955年9月27日,授衔仪式举行,徐海东最终接受了这枚将星,但他心里清楚,这份荣誉太沉重,他想起了为革命牺牲的六十六位亲人,想起了那些倒在冲锋路上的战友,想起了1935年陕北那个寒冷的冬天。 这枚大将军衔,授给的不仅是徐海东个人,更是授给那个年代所有默默付出、不计回报的革命者,它提醒后人,真正的功勋不只写在战报上,更刻在那些危急时刻的抉择里,刻在对信仰的坚守里。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军网——三授军衔,十大将中他位列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