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证实,我军装甲部队已迈入超视距作战!100式坦克已交付部队? 近日,解放军报刊发的《陆军快速推进战场转型,用科技重塑作战维度》一文,援引陆军某旅坦克指挥官孙永明的话表示,随着新一代主战坦克的列装,装甲作战已从近距离缠斗升级为超视距作战,战场坐标也从二维平面变成了空、地、网络、电磁一体化的高维空间。 这不是空泛的宣传,而是科技帮着强军的真实情况,每一点变化都有扎实的装备发展和实战化训练做支撑。 陆军某旅坦克指挥官孙永明的感慨,说出了最核心的变化,以往装甲兵得靠驾驶潜望镜看战场,视线范围也就几千米,打仗全是近距离“拼刺刀”似的缠斗。 就像1979年高平战役那时候,62式坦克沿着3.5米宽的“死亡走廊”往前推,只能在越军的伏击圈里被动应付,最后毁了15辆坦克、42名官兵牺牲,才把防线撕开。 现在不一样了,随着100式坦克列装,这一切都彻底变了。100式是我国第四代主战坦克,早就不是只画在图纸上的概念了,环球时报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的报道里,明确说过它和99B坦克一起组成地面突击方队亮相,它已经列装到82集团军某装甲合成旅了,这比还停在概念阶段的美国“艾布拉姆斯”X、俄罗斯T-14,整整领先了一个代次。 100式坦克列装,正是军报说的“超视距作战”的核心装备。它的外形上全是光电传感器和雷达设备,完全摆脱了传统坦克的视野限制,再配合车载的旋翼无人机往前侦察,能把战场态势感知的范围延伸到几十公里外,这就是孙永明说的“无死角感知战场”的技术底子。 过去坦克主炮打击得靠目视瞄准,有效射程一般超不过2000米,但100式不一样,在数据链和多个传感器的支持下,就算不追求大口径主炮,只要精准选对弹种,也能实现远距离精准打击,专门打敌方装甲的薄弱地方,从根上避免了近距离缠斗带来的伤亡风险。 这种“信火一体”的打击模式,让装甲作战真正跳出了“甲弹对抗”的老框架,成了超视距作战的关键支撑。 更关键的是,100式坦克带来的不只是射程变远了,更实现了孙永明强调的“空、地、网络、电磁一体化高维空间”作战能力。 它会和同底盘的100式火力支援车配合,坦克负责远程攻坚,支援车就用高射速压制反坦克步兵和轻型装甲目标,这种组合让单个装甲单元都有了应对多个目标的作战能力。 驾驶员戴的AR眼镜能实现360度观瞄,电子对抗系统还能和旅级的电磁分队联动,在枪炮声打响之前,就把敌方的通信链路弄瘫痪。而且车载无人机不光能侦察有没有埋伏,还能执行察打一体任务,甚至搞自杀式攻击,把天空、地面和电磁空间的作战要素彻底融合到一起。 这种高维作战能力,在塞北的演训里已经验证过了,电子对抗分队先把“敌人”的指挥系统弄“瞎”,100式坦克靠着无人机传回来的数据搞超视距打击,整个过程没跟敌人近距离接触,就完成了作战目标,这就是陆军战场转型的真实例子。 从历史角度看,这种转型正好解决了过去装甲作战的老问题。当年高平战役的时候,62式坦克因为没什么侦察手段,老陷入岩洞里的伏击,工兵得冒着炮火铺路才能往前推,本来3小时的任务,花了5天还损失特别大。 但100式的主动防御系统能拦截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完全改变了“被动挨打”的防护思路,特别是现在战场上无人机特别多,它的拦截弹能直接摧毁低空飞过来的目标,让坦克在复杂地形里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另外,相同的底盘设计降低了维护成本,而且信息系统能互联互通,合成营的指挥官能直接呼叫陆航、炮兵支援,形成“战车和战鹰一起行动,炮弹和导弹一起发射”的联合作战场面,这和过去单一兵种往前冲的模式比,差别太大了。 乌克兰有军事专家评价过,100式的信息化能力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这种领先不是光看技术参数的纸面优势,而是已经变成部队的实战能力了。 从孙永明所在部队的演练情况来看,官兵们早就从传统坦克兵转变成“多维度作战员”了,步兵能兼任无人机飞手,炮手还得懂电磁对抗,这种能力上的改变,正是超视距作战的人力基础。 现在新一代主战坦克列装已经成了常态,超视距作战也从理念变成了实际行动,我军装甲部队正拿科技当刀刃,彻底重新制定陆战规则,这既是对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回应,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坚实保障。 那些还在纠结“概念车啥时候能落地”的国家,早就被中国陆军的转型速度甩在后面了,而这一切,都写在100式坦克的履带印里,也写在军报披露的战场转型实践里。
军报证实,我军装甲部队已迈入超视距作战!100式坦克已交付部队? 近日,解放
御史流芳悠久
2025-10-18 12:06: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