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当地时间10月17日下午表示:“今晚将与我的中国同行会谈,希望中国表现出尊重。” 自2025年5月日内瓦会谈以来,中美虽达成关税休战协议,但美国内部对华政策的撕裂始终未愈。7月斯德哥尔摩会谈后,双方将关税休战延长90天,但美财长贝森特随即抛出“关税可能飙升至三位数”的威胁,暴露出特朗普政府在选举压力与鹰派施压下的摇摆不定。 更微妙的是,美国将能源议题作为新筹码:中国从俄罗斯、伊朗进口石油的行为被美方定义为“支持敌对政权”,并威胁对相关国家征收“二级关税”,试图以此逼迫中国在稀土、关税等领域让步。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在10月15日已现端倪。当天贝森特在记者会上公开指责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行为失常”“不请自来”,甚至将稀土管制反制措施归咎于“煽动性言论”。 中方迅速澄清:李成钢的访问系应美方邀请,旨在推动经贸关系稳定,且中方反制措施完全针对美方对华船只加征港口费等单边行为。 这场口水战背后,是美国对中方反制力度的焦虑——当中国对美大豆进口依赖度从2018年的34%降至2025年的12%,当稀土出口管制直接冲击美国军工产业链,美国的“惩罚性工具”正逐渐失效。 贝森特要求的“尊重”,实则暗含双重矛盾,美国国内经济数据不容乐观:2025年财政赤字突破3万亿美元,失业率因产业外迁升至5.2%,特朗普支持率跌至第二任期最低点。 这种情况下,一份体面的对华协议成为稳定选情的刚需,鹰派势力在国会持续施压,要求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维持对华技术封锁。 这种分裂导致美国谈判策略呈现“表态强硬、行动妥协”的怪圈:5月日内瓦会谈中,美方虽取消91%对华关税,却保留24%“对等关税”作为筹码;8月斯德哥尔摩会谈后,休战协议延期但未涉及核心分歧。 中方的应对则始终围绕“核心利益不可让渡”展开。针对美方能源威胁,中国不仅未减少俄伊石油进口,反而通过上海原油期货市场扩大人民币结算比例,削弱美元霸权;针对关税施压,中方明确表示反制措施“到期后该延长还得延长”,并同步加强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 这种“以战促和”的策略,让美国在谈判中陷入被动:若继续加征关税,将直接推高国内通胀;若妥协让步,又恐被鹰派扣上“软弱”帽子。 这场深夜会谈的本质,是中美在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中的力量角逐。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能源、技术三重壁垒维护霸权,但中国已构建起“内需市场+一带一路+数字货币”的新三角:2025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基建项目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覆盖47个国家。 这些变化使得美国“脱钩断链”的成本远高于预期——波士顿咨询公司测算,若中美完全脱钩,美国GDP将损失1.6万亿美元。 当贝森特在10月17日强调“尊重”时,或许该反思:真正的尊重应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而非单方面要求对方让步。历史经验表明,中美经贸合作每深入一步,全球产业链就稳定一分。 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到如今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用行动证明:合作共赢才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这场深夜会谈的结果尚未揭晓,但可以确定的是:当美国仍在用“关税大棒”丈量国际关系时,中国已通过“开放合作”的钥匙打开了新格局。 那么,你们如何看待这场博弈中的“尊重”与“实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美国财长:中国开始玩真的了!据美媒报道,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76评论】【9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