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据外媒报道,美国白宫在汽车厂商的密集游说后,正准备放宽其关税政策,美国商务部计划将一项允许汽车制造商减少进口零部件关税的安排延长五年,此举被视为汽车行业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 2024年,美国汽车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供应链震荡。当年全美销售的1600万辆新车中,近半数依赖进口零部件;即便是本土组装的车型,美国产零部件占比也仅40%-50%。 当特朗普政府对进口钢铁、铝材及汽车零部件加征关税后,车企立即陷入成本漩涡——通用汽车每辆车的制造成本激增数百美元,福特不得不削减消费者补贴,斯泰兰蒂斯则通过提高贷款门槛转嫁压力。 "这不是简单的成本问题,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失衡。"某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以2025款福特F-150皮卡为例,其发动机控制模块有37%的零部件来自墨西哥,变速器齿轮组28%的部件依赖中国供应商。 关税政策实施后,仅这两个部件的进口成本就使整车价格上浮4%。更严峻的是,当车企试图通过本土化生产规避关税时,却发现美国本土的精密铸造产能早已被军工企业预订一空。 面对政策压力,美国汽车制造商联盟(AAM)在2025年初启动代号"供应链保卫战"的游说行动。通用汽车动用其在密歇根州的3万名员工选票资源,福特联合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发布《关税对蓝领就业的逆向冲击》报告,斯泰兰蒂斯则通过欧洲总部向白宫施压。 这场游说攻势在7月达到高潮——三大车企CEO集体出席国会听证会,用具体数据揭露政策矛盾:关税导致每辆电动车成本增加2100美元,但同期政府对充电桩的补贴仅覆盖15%的安装费用。 政策制定者很快发现,高关税正在吞噬自己的政策成果。2025年三季度美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6.1%,但电动车渗透率却从二季度的14.3%跌至12.7%。 当消费者发现Model 3价格因关税突破4万美元关口时,二手燃油车市场突然迎来15%的销量增长。这种"政策越用力,市场越跑偏"的怪象,最终促使白宫在10月作出妥协。 此次政策调整并非全面开闸。根据泄露的政府文件,减免清单明确将中国零部件排除在外,仅对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的零部件开放免税通道。 这种差别对待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墨西哥生产的线束组件关税从2.5%降至零,而中国同类型产品仍需缴纳25%关税;加拿大提供的铝合金轮毂享受免税,中国产品则被加征10%的附加税。 "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设了双重收费站。"某零部件供应商负责人比喻道。更耐人寻味的是,政策调整与另一项关税措施形成鲜明对比——就在宣布减免的同日,白宫正式启动对进口卡车加征25%关税的程序。这种"松零部件、紧整车"的策略,暴露出美国试图通过供应链重塑汽车产业格局的野心。 政策调整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全球市场。墨西哥政府宣布将针对中国零部件的进口税从19%提升至33.5%,直接导致Shein、Temu等跨境电商平台在拉美市场的运营成本激增。 而在亚洲,韩国现代汽车紧急调整在美生产计划,将原本计划从中国进口的电池模组改为韩国本土生产。这种"去中国化"的供应链重构,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地图。 当10月17日的政策公告最终落地时,资本市场已提前消化利好。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减免措施能否阻止美国汽车价格持续攀升?全球供应链能否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中保持韧性?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到2026年第一季度财报公布时才能揭晓。 这场关税博弈的背后,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产业政策的深层矛盾,大家是如何看待这种"松绑与收紧并存"的政策?当国家安全与经济效率产生冲突时,怎样的平衡点才是最优解?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据知情人士透露,本周,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请求中国有关部门取消对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
【7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