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会晤到访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时,明确告他不打算提供射程可覆盖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战斧”导弹! 早在2月,泽连斯基便带着“胜利计划”赴美,将这款射程达2500公里的导弹列为“非核威慑核心”。其逻辑清晰:若能精准打击俄罗斯后方指挥中心、补给线,甚至莫斯科,或可扭转战场劣势。 然而,特朗普政府始终未松口。10月16日,美俄总统通话中,普京直言“此类武器不会改变战局,但会破坏和平前景”,为次日会晤埋下伏笔。 会谈现场,泽连斯基试图以“配套合作”化解顾虑。他提出用乌克兰自产的数千架无人机交换“战斧”,强调“仅打击军事目标,加速停火”。 但特朗普的回应直指核心:“美国也需要这些导弹,库存有限。”更关键的是,他坦言“提供战斧会导致局势升级”——这背后,是美方对直接卷入与俄军事对抗的深层担忧。 即便美国松口,“战斧”落地乌克兰仍面临双重障碍。首先是发射平台:这款需舰艇或专用地面系统支持的导弹,与乌军现役苏式装备完全不兼容。 乌克兰虽通过改造“海马斯”火箭炮实现部分远程打击,但“战斧”的发射车、指挥系统、数据链等配套设备,乌方既无生产能力,也缺乏操作经验。 其次是情报依赖。美制导弹的精准打击依赖卫星定位与实时数据更新,而乌克兰的战场情报网高度依赖美国。据美方披露,乌军90%的卫星通信、70%的目标坐标由北约提供。 若脱离美方支持,“战斧”将沦为“盲人”。特朗普政府曾因“情报泄露”问题缩减对乌侦察支援,这进一步加剧了乌方的技术短板。 美方的谨慎,本质是对冲突失控的恐惧。俄罗斯已多次警告:若“战斧”入乌,将重新评估北约角色,并可能对北约国家采取反制措施。 今年3月,俄方在实战中使用“榛树”高超音速导弹,即是对美方升级军援的直接回应。更敏感的是,“战斧”部分型号可搭载核弹头,这触碰了俄罗斯的“绝对安全红线”。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清晰:既要维持对乌支持以“遏制俄罗斯”,又要避免与俄直接冲突。10月16日通话中,他向普京承诺“美俄乌三方会晤不现实”,转而提议“美俄双边会谈,期间与泽连斯基保持联系”。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实则是将乌克兰排除在核心谈判外,凸显美乌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 面对“战斧”落空,泽连斯基将希望转向无人机。他透露,乌克兰已实现每月生产5000架自杀式无人机,并从土耳其、波兰等国采购高端机型。 这些无人机虽射程仅数百公里,但可通过“蜂群战术”打击俄边境目标。更重要的是,无人机成本低、技术门槛低,且不易引发核升级风险——这或许是美方更愿意接受的“替代方案”。 然而,无人机的局限性同样明显。俄军已部署多层防空网,包括S-400、“道尔”等系统,乌方无人机突防成功率不足30%。更关键的是,无人机难以打击纵深目标,无法复制“战斧”的战略威慑效果。 此次会晤后,美乌关系进入“降温期”。特朗普政府自3月起逐步缩减侦察飞行频率,并重新评估情报分享机制;“星链”系统稳定性也出现波动。对乌克兰而言,这意味着战场指挥系统更脆弱,前线消耗速度远超补给能力。 俄乌冲突的转折点或许正在到来。当美国不再全力托底,欧洲又因经济问题难以填补空缺,乌克兰的“持久战”策略正面临严峻考验。泽连斯基的“胜利计划”虽在西方引发争议,但或许也暴露了一个现实:在美俄博弈中,乌克兰的谈判筹码正逐渐减少。 这场围绕“战斧”的博弈,究竟是乌克兰的“最后一搏”,还是美俄妥协的前奏?大家如何看待美乌关系的变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