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目前,歼-16战机已经服役接近400架,200架歼轰-7

义气先义 2025-10-20 00:11:44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目前,歼-16战机已经服役接近400架,200架歼轰-7将何去何从? 说起中国空军这些年的装备更新,歼-16这家伙绝对是主角级别的。截止到2025年,这款四代半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服役数量已经逼近400架,成了空军序列里的绝对主力。为什么会这么多?简单说,它就是个全能选手,能打能防,还特别适应现代空战的需求。早几年,歼-16从2015年左右开始批量列装,一开始是填补苏-30MKK那种俄制飞机的空缺,后来直接成了对抗型作战的骨干。它的航程远,作战半径轻松过1500公里,载弹量12吨以上,能挂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也能甩PL-15远程空空导弹。空军各大战区都分到了不少,东部战区和南部战区尤其多,因为这些地方任务重,经常要应对台海和南海的复杂局面。 歼-16的生产线在沈阳飞机厂跑得飞起,年产能据说已经稳定在100架左右。这不是随便堆数量,而是有战略考量。中国空军总的战斗机规模在快速膨胀,2025年整个空军现役战机总数估计超过3000架,其中四代机占比高得吓人。歼-16不像歼-20那样专攻隐身突防,它更接地气,适合中低空多目标打击和电子战支援。举个例子,在最近的几次实兵对抗演习里,歼-16就经常拉出来当“前锋”,用其强大的雷达和数据链协调整个编队。西方情报机构像美国国防部报告里也承认,中国空军重型战斗机的数量优势已经很明显,歼-16贡献了很大一块。要知道,歼-20现在也就300多架,歼-16的数量直接帮空军形成了梯次配置,一线有隐身尖刀,二线有火力覆盖。 转到歼轰-7这边,这老将的处境就有点微妙了。总数量在200多架到240架之间,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和部分空军部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服役的这款“飞豹”,本来就是为低空突防和对地对海打击量身定做的。歼轰-7A改进型2004年左右开始列装,装了JL-10A脉冲多普勒雷达和1553B数据链,挂载能力也提升到8-9吨,能带鹰击-83反舰导弹,在南海巡航时发挥过不小作用。海军那边用得还挺顺手,因为它双发布局稳定,适合舰载预备和低空掠海。但空军部分就没那么理想了,早批次的机龄已经27年,飞行小时数堆到2500-3000,维护成本蹭蹭上涨。 现在歼-16大批服役,歼轰-7的尴尬就出来了。它机动性比不上歼-10,速度也赶不上歼-11,雷达反射面积大,在高威胁环境下容易被盯上。空军指挥层肯定在盘算,怎么处理这批资产。直接全退役太浪费,毕竟总投资不小,拆解还得花钱。结果是,分类处理成了主流方案。状态好的那部分,正在往歼轰-7A2方向升级,新雷达换成有源相控阵,航电系统大改,能兼容电子战吊舱和精确制导武器。升级后,它不冲第一线了,转而跟歼-20和歼-16搭档,当“炸弹卡车”用,专扔激光制导炸弹或卫星制导弹。这样的定位挺实际的,歼-16忙着空战和远距打击,歼轰-7A2就补位近距火力支援,编队里混用还能省资源。 老旧的歼轰-7呢?那些毛病多、寿命短的,直接退到二线。部分改教练机,在内陆基地教新飞行员低空投弹技巧;剩下的封存起来,盖上布,充好气,随时可能拉出来应急。海军航空兵的歼轰-7A还会多坚持几年,因为南海任务多,歼-16的海军版还没完全覆盖。空军这边,退役是渐进的,估计到2030年剩下一半,逐步换成歼-16D电子战型或新型轰炸机。整个过程没啥大动静,就是按部就班优化序列,避免一步到位造成空缺。 对比歼-16和歼轰-7,差距挺直观的。歼-16机体更大,推重比高,最大速度能到2马赫,歼轰-7顶多1.7马赫。挂点上,歼-16有12个,歼轰-7A才6个,载荷差一倍。电子系统更别提,歼-16的数据链能实时联网歼-20,形成体系作战,歼轰-7升级前还得靠无线电协调。未来空军会越来越依赖歼-16这样的多面手,它不光打仗,还能侦察预警,挂电子吊舱干扰敌方雷达。歼轰-7的角色就窄了点,主要对地对海,但升级后至少能跟上精确打击的节奏,不会彻底闲置。 从国际上看,这事儿也反映了中国空军转型的节奏。美军F-15E和F-16的更新换代花了二三十年,我们这边从歼-8II到歼-16,只用了十来年,效率高多了。台湾地区那边,防务部报告里总提大陆空军威胁,但他们自己的F-16V升级才刚起步,数量也就140多架,质量上也追不上歼-16的火力密度。南海和东海的巡航中,歼-16经常现身,配上歼-20的隐身能力,威慑效果拉满。歼轰-7退而不休,也是在为这种体系化作战铺路,避免资源浪费。

0 阅读:125

猜你喜欢

义气先义

义气先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