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把对中国的关税从145%降下来了,结果却发现中国客户没了,根本就没回来,可把美媒给愁坏了,都纳闷中国客户跑哪儿去了呢?而美国还在大量补货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供应链的转移早就成了定局,不是一纸降税通知就能逆转的,当初美国动辄挥舞关税大棒,把税率抬到离谱的145%,中国企业为了活下去只能另寻出路,把产能搬到了东南亚等关税成本更低的地区。 从数据上也能看出来这种转移的规模,2025年4月越南对美国出口额同比增长34%,创下疫情后的最高纪录,而同期越南自中国的进口额也增长了31%,明眼人都知道,很多“越南制造”其实就是中国企业在当地生产的产品,只是换了个产地标签。 而且美国关税政策的反复无常彻底消耗了中国企业的信任,没人愿意再把鸡蛋放在一个随时可能被打翻的篮子里。 这些年美国的关税政策就像坐过山车,今天加征明天暂停,让企业根本无法做长期规划,洛杉矶港执行董事GeneSeroka就直言,就算关税降到30%并给90天缓冲期,也扭转不了货运量下降的趋势,美国企业不会在这个税率基础上提前安排运输。 要知道,搭建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涉及设备采购、人员培训、配套企业协同等一系列复杂环节,不是找到另一家生产商那么简单。 中国企业吃过一次亏,自然不会再轻易相信美国的政策稳定性,万一现在把产能迁回中国,过段时间关税又涨回去,损失可就无法挽回了。 更何况30%的关税依然不低,对于薄利多销的制造业来说,这个成本压力还是难以承受,与其冒着风险回流,不如留在政策更稳定的东南亚市场深耕细作。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早就开拓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美国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大幅下降,面对美国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推进外贸多元化,把目光投向了东盟、欧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到7月,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14.8%,对欧盟增长8.2%,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增长11.7%,这些市场的强劲增长完全对冲了对美出口的下滑。 广州海关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前9月该关区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达到6680亿元,同比增长14%,广东广云新材料科技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更是翻了一倍。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市场已经从过去的“香饽饽”变成了众多选项之一,中国企业没必要为了一个不确定性高的市场放弃已经成熟的新阵地。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升级,不再局限于低附加值的加工产品,1到7月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3%,集成电路出口增长21.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7.2%,这些高附加值产品在全球市场都很抢手,美国市场的缺失对它们来说影响早已不大。 宁波奥拉半导体甚至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开拓海外市场,两次向美国企业授权核心技术就获得了超过4亿美元的收入,这种新的合作模式根本不受关税政策的影响。 美国本土的消费需求疲软也让中国客户提不起兴趣,美联储发布的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活动已经出现放缓迹象,总体消费者支出略有下降,尤其是零售商品领域。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者支出会下降,近6成零售商在关税暂停后并没有重启假日订单,就算重启了订单也大多进行了削减。 虽然8月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增长0.6%,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受物价上涨推动,实际消费需求并没有那么旺盛。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就算回到美国市场,也很难拿到多少订单,反而可能因为库存积压陷入困境。 更尴尬的是,美国的高通胀还在持续,8月CPI同比上涨2.9%,企业要么自己消化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要么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两种选择都会压缩利润空间,对于追求稳定收益的中国企业来说,自然不会愿意趟这浑水。 全球供应链格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美国就算降了关税,也再也回不到过去依赖中国商品的时代了。 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的同时,还在加速产业升级,比如深圳的半导体企业新凯来已经研发出覆盖半导体制造前道设备所有环节的产品,旗下子公司更是突破了高端示波器和EDA设计软件的技术垄断,这些高端制造领域的突破让中国企业不再局限于中低端市场的竞争。 而美国自己在培养替代供应商方面进展缓慢,虽然试图让越南等国承接更多产能,但这些国家的供应链严重依赖中国的中间产品,一旦出现问题还是会影响美国的商品供应。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后来又计划对越南等国加征超过30%的“对等关税”,这让原本承接中国产能的国家也面临成本压力,进一步打乱了全球供应链的节奏。 说到底,美国降关税后中国客户没回来,本质上是美国自己的短视政策造成的后果,当初任性加征关税逼迫中国企业转移产能,如今意识到问题想通过降关税挽回,却发现供应链已经重构、市场已经分流、信任已经破裂,这就像把已经烧开的水倒出去再想装回来,根本不可能了。
听到做外贸的朋友说,即使特朗普从现在开始,把所有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全部取消,中国外
【49评论】【9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