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德国人害怕俄罗斯入侵:最新民调呈现意外结果 10月17日,“最后的堡垒”发

未央秘史 2025-10-20 19:45:16

这些德国人害怕俄罗斯入侵:最新民调呈现意外结果 10月17日,“最后的堡垒”发文指出,在俄罗斯针对北约成员国实施一系列挑衅行为的背景下,德国民众对俄罗斯入侵的担忧正不断上升。益普索集团(Ipsos)的社会学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27%的受访者认为未来六个月可能发生军事对抗,而61%的人则保持乐观,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背后藏着多重现实逻辑。 一切担忧的导火索并非空穴来风,10月初调查启动前,德国本土上空接连出现疑似俄罗斯无人机活动,这类空中异动让本就因俄乌战争神经紧绷的欧洲民众更加不安。 要知道德国在对乌支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截至2024年12月,其对乌军事援助已达280亿欧元,还帮助训练了超过1万名乌军人员,从“爱国者”防空系统到“豹-2”坦克,德国的武器装备持续流入乌克兰战场。 这种深度参与自然让民众担心会遭到俄罗斯的反制,毕竟无人机在战场的破坏力有目共睹,2025年1月俄乌双方就曾用无人机大规模袭击对方设施,乌克兰袭击了俄军战略轰炸机所在的燃油库,俄罗斯则向乌境内发射80架攻击型无人机,这样的战场画面通过媒体传到德国,很难不让人联想自身安全。 民调中最值得玩味的是政党支持者的态度分化,基民盟等传统政党的支持者担忧比例稳定在23%至28%,而右翼的德国选择党和萨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的支持者担忧度飙升至31%和41%。 这背后离不开两党的政治操盘,德国选择党作为右翼民粹政党,向来擅长利用安全议题煽动民意,该党在东部州支持率早已跃居榜首,其竞选纲领中明确反对对乌军援、主张解除对俄制裁,他们刻意放大俄罗斯的威胁,以此攻击建制派的外交政策,吸引对现状不满的选民。 萨拉・瓦根克内希特联盟则走“左翼保守主义”路线,同样公开反对支援乌克兰,其支持者大多对当前的对俄政策持怀疑态度,担忧这种对抗姿态会将德国拖入战争泥潭。 这两党在东部地区的根基深厚,而东部恰好是德国东西部发展失衡的重灾区,历史上的分裂记忆和现实的经济差距让这里的民众对外部威胁更敏感,也更容易被激进的政治言论影响。 年龄层带来的差异同样显著,18至39岁年轻人中35%感知到威胁,而60至75岁年龄段仅18%,这不难理解,年轻人成长于和平年代,缺乏对冷战时期大国对峙的亲身经历,信息获取又高度依赖社交媒体,各类渲染战争风险的短视频和新闻很容易引发焦虑。 他们更担心战争对就业、生活成本的直接冲击,毕竟德国经济已受俄乌冲突波及,能源价格波动和工业订单减少的影响实实在在。 而老年人经历过冷战的风风雨雨,见证过大国之间的制衡与妥协,对当前俄罗斯的战略重心有更清醒的认知,知道俄军目前战线拉得很长,在乌克兰战场已投入大量兵力,短期内根本没有能力开辟新的欧洲战场。 这种认知差异也反映出不同代际对安全的定义不同,年轻人追求绝对安全,而老年人更懂得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寻找平衡。 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关于“中国可能迫使俄罗斯袭击欧洲”的言论,无疑给这场担忧添了一把火,这种将东亚议题与欧洲安全强行捆绑的说法,更像是为北约扩张寻找借口。 俄中在空降兵领域的培训合作确实存在,最初在俄罗斯境内进行后转移到中国,但这只是两国正常的军事技术交流,却被西方解读为“威胁联盟”。 事实上,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空降兵培训,更多是出于自身军工产业的需求,而中国的军事发展始终坚持防御性战略,将其与欧洲安全危机挂钩,显然是过度解读。 不过这番言论也暴露了西方政坛的焦虑,他们既担心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的进展,又对中俄合作充满警惕,这种双重焦虑很容易传递给普通民众,尤其是那些本就对国际局势缺乏判断力的群体。 奥地利政治学家古斯塔夫・格雷塞尔的观点则代表了另一种担忧视角,即俄罗斯在乌克兰取胜后可能转向欧洲。 从当前战局看,俄军推进速度确实在加快,但乌克兰方面仍在获得西方援助,德国2024年12月还宣布再提供6.5亿欧元军事援助,包括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等装备,这场战争短期内很难分出胜负。 退一步说,即便俄罗斯取得胜利,其经济和军事也会遭受重创,需要长期恢复,根本没有能力对北约国家发动大规模进攻。 德国政府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正在推进自冷战以来最全面的军事改革,计划扩军至23万左右,还在波罗的海地区部署“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这些举措既是为了安抚民众情绪,也是为了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种顾虑,让很多人对当前的对乌政策产生质疑,也间接放大了对俄罗斯的恐惧,毕竟对普通民众来说,生活成本的上涨和就业的不稳定,比遥远的军事威胁更能触动神经,而这两种担忧相互交织,最终体现在了民调数据中。 这场民调不仅是对德国民众安全心态的一次检测,也折射出欧洲在俄乌冲突中的复杂处境,如何在支持乌克兰与保障自身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德国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0 阅读:37

猜你喜欢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