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俄都眼红的中国超高速风洞,竟是钱老弟子研发的,用“爆炸”硬生生炸出来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今天被称为“全球最强风洞”的JF-12和JF-22,并不是靠砸钱砸出来的,而是靠一个老科学家一次次在实验爆炸废墟中摸索、重建,用几十年时间“炸”出中国的风洞之路。 这事得从1950年代讲起,那时候的新中国刚刚起步,要搞航天、导弹,风洞试验必不可少,但当时中国既没钱也没现成技术,想靠常规风洞?做梦。西方风洞又贵又难买,就算给钱也不给卖。 中国科学院力学所的郭永怀,点了一个学生的将——俞鸿儒,他年轻,没什么资历,但懂燃烧、懂爆炸,也敢豁得出去,于是从1958年开始,俞鸿儒带着几个人,真的是拿命做实验,一次次“炸”出数据,硬是靠极限手段把激波风洞搞了出来。 之后几十年,他带着团队不断突破,1998年做出全球首个爆轰驱动风洞,2012年JF-12一出,美国国防部都坐不住了,如今,JF-22最高能模拟30马赫气流,美国提过出天价租赁,中国一句话拒了。 你说美俄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这些年让中国真正有底气说“从亚音速到高超音速,我全都能测”,真不是运气,是俞鸿儒这样的科学家,拿命换的成果。 试问一句:如果当年俞鸿儒选择保守路线,中国风洞还会有今天的地位吗? 这个故事背后,不是单纯讲一个“老科学家爆改世界”,而是扎实地提醒我们,高科技突破往往不是靠大喊口号,也不是靠模仿国外,而是靠一次次不被看好的试验里赌出来的确定性。 很多人一听“爆炸风洞”就以为是噱头,没意识到这种装置一旦建成,能直接模拟极限状态下飞行器的气动与热流状况,相当于在地面提前预演“太空剧本”。 这才是能节省巨大成本、避开技术卡脖子的真底牌,现在看中国风洞技术全球领先,很多人只看到“JF-12”“JF-22”这些大名字,却不知道当初的实验室房子都被炸塌过,做科研的人提前疏散后蹲在山沟里等爆炸结束,那时候的科学家,没奖牌、没曝光、也没热搜,但有使命感。 这不是苦情,是纯粹,是一代人把所有可能的安全路径都放弃,只选了一条最难最窄最危险的,为的是把“看不见的空气”变成国家安全的护盾,俞鸿儒年轻时用铸铁代替不锈钢来省钱,老了之后把自己排在所有成果署名最后,说“我要做铺路石”,这不是客气,是信仰。 今天我们讲大国重器、高端制造,别只盯着结果,那些爆炸废墟才是这个结果的真正根基,而且我们得承认,俞鸿儒之所以能干这些事,离不开当年科研环境的宽容——郭永怀直接拍板给10年时间,不汇报、不打断,只要求别出人命。 现在很多年轻科研人被KPI追着跑、被论文数量裹挟,哪里还有这样的空间?说到底,风洞是技术的巅峰,但也是制度的结晶,是科研土壤是否敢给冒险者空间的答案。 核心技术求不来,靠的是敢“点火”的人,愿“让路”的人,和能“顶住”的系统,如果科学家没有冒险权,那国家永远只有复制权。 你觉得,现在的科研环境,能再出一个俞鸿儒吗?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光明网——《专访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穷人之所以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