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又出了个新规定,不许中国企业买高端半导体设备,格力立马把原定的三十台进口设备订单全取消了,转头就找上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一口气签了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国产设备不但没耽误,还比原来早了四个月交货。 格力这次取消订单转投国产的操作,看着是企业的应急反应,实际上是国产半导体设备这些年攒下的底气终于派上了用场。 其实早从2023年开始,荷兰就迫于美国压力,禁止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到了2025年,这限制范围越扩越大,不光光刻机,连不少关键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和配套软件都被纳入管控。 背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刚发布针对中资企业的“穿透规则”,荷兰立马就跟上对安世半导体动手,这种配合度根本不是巧合。荷兰首相嘴上说着“要有骨气”,要自己做决定,可实际行动里全是对美国的妥协,连ASML的销售数据都得藏着掖着,生怕刺激到美国。 ASML自己也挺无奈的,他们的CEO早就吐槽过,中国市场大多是成熟技术需求,跟所谓的“国家安全”压根不搭边,可架不住美国的施压。2025年ASML原本预计中国市场能占两成销售额,这还是比之前腰斩后的数字,要是新规真严格执行,这份额恐怕还得往下掉。 格力原定的那三十台进口设备,大概率就是卡在这种政策收紧的节骨眼上,继续等下去别说交货没谱,能不能拿到手都是个问题。 换别人可能还得慌一阵,格力倒是干脆,直接把进口订单全撤了,这魄力不是凭空来的,关键是知道国内有能接得住的主儿。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这两家,早就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磨了几十年的硬功夫。 中电科48所更是厉害,作为国内唯一能造全谱系离子注入机的企业,他们的设备能覆盖到12英寸28nm的全部制程,14nm都已经实现工程化应用了。要知道离子注入机的研发难度仅次于光刻机,能做到这份上,技术实力绝对是国内顶尖。 更让人惊喜的是交货速度,按之前进口设备的流程,从下订单到调试投产,没个大半年根本下不来。这次北方华创和48所接手后,不光没耽误工期,还足足提前了四个月交货。 这背后是国产供应链的优势在发力,不用跨洋运输,不用应对复杂的出口审批,零部件供应和后期调试都能就地解决。48所之前给空间站造太空栽培设备,80天就完成从研发到交付的全过程,这种效率可不是进口设备能比的。 格力这二十一点八个亿的单子,签得那叫一个及时,这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产能保障,更是给国产设备厂商投了张信任票。要知道48所的第三代半导体装备早就拿下了国内第一的市场份额,他们新出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能让单片晶圆的芯片产出提高90%,成本直接降一半。 北方华创在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这些领域也早有布局,不少产品已经进入国内主流芯片产线。这些技术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只是之前不少企业习惯了用进口设备,没给国产设备太多露脸的机会。 荷兰这波操作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本想靠着技术封锁卡中国的脖子,结果反而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替代。就像中电科48所,他们的离子注入机已经累计出货超100台,在国内各大产线流片超过2000万片,早就不是实验室里的样品了。 现在格力开了这个头,后续肯定会有更多企业跟着转向国产,毕竟谁也不想把供应链的命脉攥在别人手里。 ASML那边已经开始着急了,之前他们还乐观预估2025年销售额能到300亿欧元,可中国市场份额从近50%跌到20%,这缺口哪那么容易补上。更关键的是,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荷兰滥用出口管制,不光自己企业受损失,还搞乱了全球的产业链。 中国商务部早就表态反对这种做法,毕竟市场原则和契约精神被破坏了,最后伤害的是所有参与者。 格力这波操作给行业提了个醒:依赖进口设备终究是走不远的,国产设备早就不是“备胎”级别了。中电科48所能给空间站造核心组件,北方华创的设备能支撑先进制程生产,这些都说明国产设备已经具备了挑大梁的能力。荷兰的新规看似是道坎,实际上成了国产设备加速落地的催化剂。 现在半导体设备板块的行情也能看出端倪,虽然偶尔有波动,但整体的发展势头很明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把钱投给国产设备,不仅能避开政策风险,还能享受到更快捷的服务和更适配的技术支持。 荷兰要是还抱着美国的大腿不放,继续扩大管制范围,最后可能会发现,自己亲手把这么大的市场让给了中国的国产厂商。 这事儿说到底,核心还是技术实力说了算,以前我们盼着进口设备能松松手,现在才发现,真正的安全感是自己造出来的。格力取消订单的那一刻,其实是给国产半导体设备行业正了名:不用看别人脸色,我们自己的设备一样能顶上去。
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后,中国禁止出口安世中国生产的部件和组件。这就意味着荷兰安
【1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