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孩的爸爸李先生是一个大学本科毕业,人长的还可以。智商没问题,但是他怎么能同意妻子把孩子当野孩子训养。当初他考上大学在村里大办几年的,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不是普通的农民。他娶了一个北京户口的女子,还是研究生。这样的家庭多让人羡慕。生出的孩子比普通人家的孩子,智商要高。可谁知道他们教育出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真是太奇葩了。 搁在二十年前,李先生在他们村可是实打实的“天之骄子”。他们村在山坳里,上世纪末全村没几个高中生,他是第一个考上省重点大学的。那年夏天,他爸把家里养了三年的老母猪都卖了,连摆三天流水席,村里老人握着他的手直抹眼泪:“娃啊,咱村总算出了个文化人,以后可别忘本。”那时候的李先生也争气,放假回村总揣着课本,帮邻居家孩子补英语,连村小学的老师都找他借过教学资料,谁都觉得这孩子将来准能活出个人样。 大学毕业后,李先生没回县城,揣着简历扎进了北京。一开始在一家小公司做行政,租着五环外的隔断间,每天挤两小时地铁上班。他不甘心,晚上抱着专业书啃,周末去蹭名校的公开课,就这么熬了三年,跳槽进了一家央企做项目对接。也就是在这时候,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同部门的研究生同事,北京本地人,说话带着点爽朗的京腔,两人聊工作、聊未来,越聊越投缘。当时身边朋友都打趣他:“老李,你这是事业爱情双丰收,以后在北京算扎下根了!” 结婚那年,李先生特意把父母从老家接来北京,在三环内的小区租了个两居室。饭桌上,他母亲拉着儿媳的手反复叮嘱:“咱们是农村来的,不图别的,就盼着小两口好好过日子,将来孩子也能好好教。”那时候的李先生和妻子都点头应着,甚至还规划过孩子的成长路线:三岁上双语早教,小学考区重点,中学冲刺市重点。可谁能想到,真等孩子出生,一切都走了样。 孩子刚满周岁,妻子跳槽去了互联网公司做运营,天天加班到半夜;李先生的项目也越来越忙,经常出差一去就是半个月。一开始还请过保姆,可妻子总觉得保姆“带得太死板”,说要让孩子“释放天性”,慢慢就把保姆辞了。再后来,夫妻俩索性达成了默契:只要孩子不闯大祸,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小区里的邻居常看见那孩子光着脚在花坛里打滚,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甚至往别人家门口扔垃圾,喊孩子家长出来,要么是妻子在电话里敷衍两句,要么是李先生回来后轻描淡写说句“小孩不懂事”。 有人说,这是高学历父母的“教育误区”——他们总觉得自己靠智商拼出了路,孩子也该“自带优秀基因”,却忘了教育从来不是“放养”就能成的。当年李先生在村里靠的是父母盯着写作业、老师催着背课文,可到了自己孩子身上,他却把“自由”当成了“不管”,把“尊重”变成了“纵容”。村里老家的人偶尔来北京看他,瞧见孩子满地撒泼的样子,都忍不住叹气:“当年那么懂事的娃,怎么就不会教孩子了呢?” 其实哪有什么“奇葩”的家庭,不过是高学历的光环下,藏着对教育的偷懒和轻视。他们总以为自己的学历、户口能给孩子铺路,却忘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这些“硬件”,而是父母花时间陪他说话、教他规矩、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像当年李先生的父母,就算没读过多少书,也知道“做人要守本分”,这份用心,比任何学历都金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高材生父亲纵容“野孩子”背后:学历光环下的教育悲剧
英明果断雪梨
2025-10-21 11:38:55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