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空军战魂高志航,折翼周家口机场,长女高丽良96岁仍健在 1937年11月21日,河南周家口机场的跑道被初冬的薄雾裹着,像一条灰白的绸带。高志航拎着飞行图囊跨进机舱,发动机刚吼了两声,日军轰炸机就从云缝里钻出来。弹片撕破机翼,油箱起火,他没能跳出来,年仅30岁。四十年后,女儿高丽良在档案里翻到父亲写的一句话:“打不下敌机,就不配穿这身皮。”如今她96岁,头发雪白,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那天早上,高志航其实有机会不走。头晚接到南京转场命令,部下劝他“先睡个囫囵觉”,他笑骂:“睡个屁,鬼子不休息我敢休息?”地勤给他泡了碗信阳毛尖,他嫌烫,三口两口扒完冷饭就上了飞机。炸弹落下时,他刚把安全带扣好,火球吞了半个机身。战友在跑道尽头跪地嚎啕,手里还攥着替他补的飞行手套,指头上都是油。 很多人以为英雄就该是铜像,立在广场上任人拍照。可高丽良记忆里的爹,会趴地上让她当马骑,还会用山东腔学鸟叫。她娘把噩耗藏了半个月,直到小妹妹把“爸爸”两个字喊成“叭叭”,才抱着孩子哭到失声。后来家里收到一副空军肩章,烧得只剩半片金线,高丽良把它缝在贴身衣兜里,一缝就是八十多年。 我采访高老太太是在昆明一个干休所,阳光好得晃眼。她搬出一口木箱,里头整整齐齐码着爹的飞行日志、相片,还有一把德国造哨子。她说小时候怕黑,爹一吹哨子她就笑,如今哨子还在,却再也吹不响。讲到周家口那天的细节,她忽然抬手敬了个礼,腰杆笔直,像个小姑娘,吓得我手里的录音笔差点掉地上。 有人吐槽:旧中国穷得叮当响,还砸钱买飞机,值吗?老太太一句话怼回去:“不买飞机,就得买棺材。”当年全国能升空作战的飞机不足三百架,飞行员平均寿命六个月。高志航带着弟兄们用霍克-3打日军九六式,像拿菜刀拼刺刀,愣是打出个“八一四”空战六比零。南京市民仰头看天上起火,分不清是太阳还是敌机,只知道有人拿命替他们挡子弹。 最戳心的是一段野史:周家口被炸前,高志航给恋人写了封没寄出的信,只有十二个字:“若我回不来,忘了我,好好活。”信纸在档案袋里黄得发脆,我却读出铁锈味。后来恋人终身未嫁,在台北开一家小面馆,招牌叫“志航牛肉面”,碗底永远卧两只溏心蛋——他生前最爱。 扯远点,今天的我们刷短视频看歼-20翻筋斗,弹幕飘过“帅炸了”。可没有那批开着破飞机、穿着麻布飞行服的年轻人,哪有现在“帅炸”的底气?高丽良说,她爹没留下遗产,只留给她一句话:“国家有边界,骨气没边界。”这句话让她在“文革”被批斗时没低头,在改革开放摆摊卖纽扣时没掉泪,活到九十六,仍自己洗衣做饭。 去年周家口机场旧址立了块小碑,没有仪式,只有几个老兵撒了把土。老太太让孙子推着她去,她摸着粗糙的碑面嘀咕:“爹,你当年没护住的跑道,现在高铁都从上面过啦。”说完自己咯咯笑,笑着笑着眼泪就滚进皱纹里,像两条小河。 写到这儿,我耳机里正好放《我爱祖国的蓝天》。歌词唱“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我却想起烧红的飞机残骸。别总把英雄供在神坛上,他们原本就想当普通人,只是国难当头,普通人没得选。下次路过航空纪念馆,别只忙着自拍,替他们点根烟、倒杯酒,哪怕心里默念一句“哥们,现在天上安静了”,也算没让历史落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逝世,他的妻子曹秀清电告蒋经国,希望蒋经国能够允许
【4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