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20余万中国军队,在越南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几个月后,10余艘法

尔说娱乐 2025-10-22 11:49:47

1945年8月,20余万中国军队,在越南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几个月后,10余艘法国军舰调转炮口,朝中国军队开炮,打死打伤几十人! 主要信源:(光明网——70年前的海防之战) 清晨的海防港笼罩在薄雾中,海浪轻轻拍打着码头。 港口的灯塔刚刚熄灭,几艘渔船正准备出海。 突然,远处传来汽笛的长鸣,十二艘法国军舰排成战斗队形,缓缓向港口逼近。 甲板上的水兵忙碌地操作着火炮,舰首的三色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驻守港口的中国士兵立刻进入战斗位置。 130师师长王理寰站在指挥部窗前,用望远镜观察着海面。 他刚刚接到哨兵报告,法国舰队不顾警告信号,正全速向港口驶来。 王师长立即下令各部队按预定方案进入阵地。 这场冲突的种子早在数月前就已埋下。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根据盟军安排,中国军队开赴越南北部接受日军投降。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以胜利者身份跨国执行军事任务。 河内的受降仪式上,日本代表垂头丧气地交出指挥刀,中国官兵昂首挺胸地接受投降。 然而,这片土地的前殖民者法国并不甘心放弃既得利益。 法国在印度支那经营数十年,视其为海外领土。 尽管二战期间法国本土沦陷,但戴高乐领导的流亡政府始终没有放弃恢复殖民地的企图。 随着战争结束,法国迫不及待地想要重返东南亚。 这种诉求与中国在越北的存在产生了直接矛盾。 1946年2月底,中法在重庆签署协定,约定中国军队在3月底前向法军移交防务。 但法国方面急于在3月9日前进入河内,希望洗刷一年前被日军缴械的耻辱。 这种急切心理导致法方决定强行登陆。 3月5日,法国代表三次求见王师长,要求准许法军提前登陆。 王理寰坚持必须接到上级命令才能放行。 最后一次会谈时,法国代表甚至发出武力威胁。 王师长敏锐地察觉到事态严重,当晚就召开军事会议,部署防御工事。 中国军队迅速行动起来。 炮兵将火炮隐蔽在码头附近的建筑内,步兵在防波堤上构筑机枪阵地。 港内所有船只被疏散到上游,法国侨民聚居区被实施管制。 整个海防港如同一张拉满的弓,随时准备迎接来犯之敌。 3月6日凌晨,法国舰队闯入港口。 先导舰突然开火,炮弹击中码头区的弹药库,引发连锁爆炸。 中国军队立即还击,隐藏在建筑物内的火炮同时开火。 一时间,海面上火光冲天,爆炸声震耳欲聋。法军试图强行靠岸,遭到守军顽强阻击。 激战持续数小时。 中国军队凭借预设阵地和精准炮火,重创法国舰队。 三艘法舰中弹起火,其中一艘迅速沉没。 眼见登陆无望,剩余舰只挂起白旗撤退。 这场冲突造成双方不同程度伤亡,但法军的损失远大于中方。 事后调查显示,法国应对事件负全责。 在国际社会压力下,法方最终道歉并赔偿损失。 这一事件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在对外冲突中取得完胜的战例,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海防事件反映了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 殖民主义势力试图卷土重来,而新兴力量正在崛起。 中国军队的胜利,不仅维护了国家尊严,也为东南亚民族独立运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一事件也留下深刻启示。 它表明,经过抗战洗礼的中国军队已经具备现代作战能力。 同时,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既要坚持原则,也要善于运用国际规则。 这些经验对后来的外交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海防事件已过去数十年,但它的历史意义依然值得深思。 它记录了一个民族从屈辱到自强的历程,也预示着亚洲新时代的来临。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国家主权尊严需要实力来捍卫,国际地位要靠行动来争取。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54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