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俄罗斯和乌克兰同时宣布,2025年10月22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各自发布了战报,俄方说打了140个目标,炸了137架无人机,乌方说打了108场仗,波克罗夫斯克一天就撞了45次,两边都说自己赢了,可地图上地没多一寸,镇也没少一个。 没人提那些在无人机残骸旁收拾碎片的平民,也没人说前线士兵磨破的军靴里嵌着多少泥土。波克罗夫斯克这地方,早成了双方嘴里的“胜利地标”,却鲜有人记得它原本是顿涅茨克的农业重镇,是俄军夏季攻势要啃下的硬骨头,也是乌军抽调精锐死守的防线。上个月在这儿东北的多布罗皮利亚,乌军刚宣称完成“葫芦形包围”,说击毙了三千多俄军,可俄军那边连提都没提,转头就说掌控了战略主动权。说白了,这哪是报战况,分明是打给各自国人看的心理战。 斯拉夫扬斯克有个叫瓦西里的农场主,上个月接受援助时跟志愿者念叨,他的仓库被导弹炸了两个窟窿,收割机停在田里不敢开——司机怕炮火,更怕自己成了“被摧毁的军事目标”。他不知道,自己那片被烧光的葵花地,或许就在俄方“140个目标”的清单里,又或许算在乌军“45次撞击”的战果中。可对他来说,这些数字毫无意义,意义只在于能不能在冬天前抢收完剩下的土豆。 这种“各说各话”的猫腻,早成了常态。普京说今年夺了五千平方公里土地,第三方智库却只看到局部推进,连顿涅茨克的核心阵地都没挪动半分。泽连斯基说乌军还能打,可私下里得靠着美国的情报支持才能炸俄境内设施,得拿稀土资源绑定西方援助才能续上底气。双方都在喊“赢了”,只不过俄方要靠这话稳住动员压力下的民心,乌方要靠这话说服西方别断了军援。 更荒诞的是这场没有硝烟的认知战。西方把俄军塑造成“独裁工具”,编造“蛇岛勇士”之类的假新闻煽动情绪;俄罗斯就用“持久战宣言”当心理炸弹,逼着西方掂量代价。白宫前阵子还召集网红教他们“正确叙事”,转头特朗普就从“调停人”变成骂俄是“纸老虎”,态度变来变去,苦的还是守着废墟的普通人。有乌克兰大学生逃到中国,可连自己该不该回家都不知道——家乡剩下不到两成人,回去连份工作都找不到。 战报里的数字还在涨,无人机还在飞,可土地还是那些土地,只是长不出庄稼,只剩弹坑。那些被战报忽略的细节才最真实:瓦西里藏在地下室的种子,前线士兵兜里磨旧的家人照片,援助车上反复贴了又撕的标识。这些东西,从来登不上双方的战报,却藏着战争最本质的答案。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普京为特朗普提出结束战争的条件本周,克里姆林宫主人普京在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
【1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