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艺术院展览被指成语用错#【#院方回应展览被指成语用错#:尚不能确定对错,

大皖新闻 2025-10-23 18:07:41

#上海一艺术院展览被指成语用错#【#院方回应展览被指成语用错#:尚不能确定对错,仍在核实】连日来,上海陆俨少艺术院一处展览内容被某网红指出有误,认为其中“履薄临探”应写作“履薄临深”,引发热议。10月23日,院方回应大皖新闻记者称,已关注到网上争议,引用“履薄临探”也有出处,尚不能确定对错,仍在查找更早的史料进行核实。

上海陆俨少艺术院展览内容被指出有误,引发热议

此事源于某网红在上海陆俨少艺术院参观时,指出墙上所写的“履薄临探”一词有误,应该是“履薄临深”,视频在网上流传后引发关注并引起讨论。有人认为,履薄临深为被大众所熟知的成语,且“探”与“深”字形相近,“履薄临探”应该是“履薄临深”的误写。还有人认为,成语可以灵活运用,结合文意变动,“履薄临探”的“探”有探索之意,解释得通,并非错误。

大皖新闻记者注意到,该词的出处为书画大家谢稚柳点评陆俨少的一段话:“吾友陆俨少之山水画,法取宋元、变之明清。既得古人之神髓,复积数十年之经验,简练揣摩,履薄临……”从引用情况来看,既有人用“履薄临探”,也有人用“履薄临深”。

记者还注意到,在陆俨少艺术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同样存在这种用法不一的情况。从2014年2022年,该微信公众号有多篇文章在引用这段评价时,写的是“履薄临探”,但2014年12月24日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却提到的是“履薄临深”。

院方回应:尚不能确定对错,仍在核实

10月23日,针对此事,大皖新闻记者联系了陆俨少艺术院,工作人员回应称,他们已关注到网上的争议,确实有履薄临深的成语,但他们使用的是谢稚柳对陆俨少的评价内容,他们没有找到原稿,但是查到了当地一家报纸在2008年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引用这段话时用的是“履薄临探”,甚至有老同志提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用的就是“履薄临探”。

“当然了,因为有人提出来,所以我们还在追溯,看看往前是不是有更实的依据。”该工作人员介绍,在他们看来,大家也是冲着对陆俨少艺术的喜爱和对文化的尊重,才会去讨论研究这一问题,他们也很慎重,尚不能完全确定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展览内容也还没有变动,仍在核实中。

对于院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中也用到了“履薄临深”的这一情况,该工作人员表示,尚不清楚,将去查看,如果后续有确切结果,会进行解释。

记者查阅该工作人员提到的当地报纸后发现,2008年6月一篇介绍陆俨少的文章中,引用谢稚柳的评价时,使用的确实是“履薄临探”。

记者看到,10月23日下午,该艺术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临时闭馆通知》,称因展厅维修需要,该艺术院将于下周一(10月27日)至下周三(10月29日)暂时闭馆。

专家观点:成语可能会变通使用,但没有“履薄临探”这一用法

对于这一词语引发的讨论,大皖新闻记者咨询了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家法,其介绍“履薄临深”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中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是从古至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个成语,在《后汉书》等古籍和一些古人诗词中也多有提到,例如宋代朱熹有诗“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彭家法表示,这些成语有时也会有变通用法,例如将“履薄临深”写成“如履临深”“临深履薄”,灵活使用,但没有“履薄临探”这一用法,一般情况下理解,应该是错误,写错的原因可能是“形近而误”,因为“深”和“探”外形接近,容易混淆。(大皖新闻记者 韩喻)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

真相·真情·真理